甘肃地处中国西北内陆,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在此交汇,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类型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到温带干旱气候、高寒气候过渡,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和道地药材核心产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同的海拔、降水、光照条件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中草药产地,形成了“千年药乡”的美誉,也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甘肃中草药产区的分布与地形气候密切相关,可大致划分为四大产区,每个产区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品质优良、种类繁多的中药材。
陇南山地亚热带产区位于甘肃东南部,包括陇南市、天水市南部及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这里地处秦巴山地西缘,海拔多在800-2500米,气候温暖湿润,年均降水量500-900毫米,森林覆盖率高,是甘肃中药材种类最丰富的区域,该产区以“补药之王”当归最为著名,岷县、宕昌、漳县等地所产当归,根粗壮、油性足、挥发油含量高,被誉为“岷归”,全国产量占比超过70%,是甘肃道地药材的代表,党参、黄芪、红芪、大黄、半夏、柴胡等也广泛分布,其中文县的纹党参根条肥大、纹理清晰,为党参中的佳品;礼县的黄芪因生长周期长,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含量高于其他产区,深受市场青睐,该产区因气候湿润,林下资源丰富,还盛产天麻、杜仲、山茱萸等木本及菌类药材,形成了“林下药材+道地根茎类药材”的复合种植模式。
陇中黄土高原温带产区包括定西市、白银市、兰州市及天水市北部,地处黄土高原西部,海拔1500-2500米,气候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400-600毫米,昼夜温差大,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适合根及根茎类药材生长,这里是“中国薯都”和“中国药都”的核心区域,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其中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等产量居全国前列,陇西县被称为“中国党参之乡”,所产党参条直、皮紧、味甜,有效成分含量达标,年交易量占全国党参交易的60%以上;渭源县是“中国党参之乡”的延伸产区,所产白条党参因加工方式独特,成为出口创汇的优质药材,该产区的甘草、麻黄草等耐旱药材也具有较大规模,尤其是靖远县的甘草,因生长在沙质土壤中,根长、皮厚、甘草酸含量高,是甘草饮片和提取物的重要原料。
河西走廊温带干旱产区位于甘肃西北部,包括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金昌市及武威市,地处祁连山北麓,海拔1000-2000米,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但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了绿洲灌溉农业区,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昼夜温差大(15-20℃),有利于药材有效成分积累,该产区以耐旱、耐盐碱药材为特色,其中甘草、锁阳、肉苁蓉、麻黄等产量较大,民勤县、金塔县所产甘草因生长在荒漠边缘,根条粗壮、甘草酸含量高达3%以上,被誉为“西甘草”,瓜州县的锁阳、民勤县的肉苁蓉因寄生在梭梭、红柳等植物根部,生长环境独特,有效成分含量高于人工种植品,是补肾益精类药材的优质原料,近年来,随着中药材种植结构调整,该产区还发展了枸杞、小茴香、孜然等药食同源作物,其中敦煌、玉门的枸杞因光照充足、糖分高,成为甘肃枸杞产业的新亮点。
甘南高原高寒产区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全部,地处青藏东北部,海拔2800-4000米,气候属高寒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500-800毫米,气温低、无霜期短(仅90-120天),但高寒草甸和山地草甸植被覆盖率高,是野生药材的重要分布区,该产区以高原特色药材为主,冬虫夏草、秦艽、羌活、大黄、红景天等资源丰富,其中玛曲县、碌曲县的冬虫夏草因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草甸土中,虫体饱满、子座短小,是虫草中的珍品,年产量占全国野生虫草的10%左右;卓尼、临潭的秦艽因生长在高山草甸,根粗大、龙胆苦苷含量高,是中药配方颗粒的重要原料,甘南高原还盛产藏红花(种植)、独一味等民族药材,这些药材因生长环境纯净、无污染,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深受藏医药市场青睐。
为更直观展示甘肃主要中草药产区的分布及特点,可参考下表:
产区名称 | 地理位置 | 气候特征 | 代表药材 | 核心产区(县区) |
---|---|---|---|---|
陇南山地亚热带产区 | 东南部,秦巴山地西缘 | 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多 | 当归、党参、黄芪、大黄、天麻 | 岷县、宕昌、漳县、文县、礼县 |
陇中黄土高原温带产区 | 中部,黄土高原西部 | 温带半干旱气候,温差大 | 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甘草 | 陇西、渭源、岷县(部分)、靖远 |
河西走廊温带干旱产区 | 西北部,祁连山北麓 | 温带干旱气候,光照足 | 甘草、锁阳、肉苁蓉、枸杞、麻黄 | 民勤、瓜州、金塔、玉门、敦煌 |
甘南高原高寒产区 | 南部,青藏东北部 | 高寒湿润气候,气温低 | 冬虫夏草、秦艽、羌活、红景天、独一味 | 玛曲、碌曲、卓尼、临潭、舟曲 |
近年来,甘肃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大力推进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和市场体系建设,已形成“从田间到车间”的完整产业链,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以上,产量超过150万吨,产值突破300亿元,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五大优势药材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其中当归、党参、黄芪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陇西、岷县、渭源等县建成国家级中药材市场,年交易额超百亿元,成为全国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甘肃还积极推动中药材产业与文旅、康养产业融合,打造“陇药”品牌,提升道地药材的市场影响力和附加值,让“千年药乡”焕发新的生机。
相关问答FAQs
Q1:甘肃中草药产区的独特优势是什么?
A:甘肃中草药产区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理气候多样性,从亚热带到高寒气候,从湿润到干旱,不同环境孕育了2500多种中药材,其中道地药材45种;二是药材品质优良,高海拔、强紫外线、大温差等条件使药材有效成分积累多,如岷当归挥发油含量达0.7%(高于药典标准0.4%),陇西党参甲苷含量达0.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三是产业基础雄厚,种植规模、加工能力、市场交易量均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一县一品”的产业格局,如“中国当归之乡岷县”“中国党参之乡陇西”等,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Q2:甘肃有哪些道地药材?其产地和特点是什么?
A:甘肃道地药材种类丰富,代表性品种包括:
- 岷归(当归):主产于岷县、宕昌,根粗壮、油性足、断面黄白色、香气浓郁,被誉为“妇科圣药”,全国70%的当归产自甘肃;
- 纹党参:主产于文县,根条呈圆柱形、纹理清晰、味甘甜,有效成分党参碱含量高,为党参中的优质品种;
- 陇芪(黄芪):主产于陇西、渭源,根长而粗、表面棕褐色、粉性足、黄芪甲苷含量高,是补气类药材的首选;
- 西甘草:主产于民勤、金塔,根长皮厚、甘草酸含量高达3%以上,是止咳祛痰、调和诸药的重要原料;
- 岷贝(贝母):主产于岷县,鳞茎圆正、颗粒均匀,生物碱含量高于川贝,是清热化痰的良药,这些道地药材因品质独特,被列入《中国药典》,并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