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芋冬的功效、适用病症及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芋冬,学名Malva verticillata,别名冬葵、冬葵菜、葵菜等,为锦葵科植物冬葵的干燥成熟种子或地上部分,是我国传统药食同源植物之一,其药用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具有利水通淋、下乳、润肠等功效,在临床应用和日常食疗中均有重要价值。

中草药芋冬

基原与植物形态

芋冬原产于我国,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尤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栽培较多,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100cm,全株被星状柔毛,茎直立,单一或上部分枝,叶互生,叶片圆肾形或近圆形,直径5-11cm,掌状5-7浅裂,边缘具钝齿,叶面绿色,叶面灰白色;叶柄长4-8cm,被星状柔毛,花单生或簇生于叶腋,小苞片3-6线形,萼杯状,5裂,花瓣5片,淡红色或白色,倒卵形;雄蕊多数,花丝结合成单体子房10-11室,柱头头状,果实扁球形,由10-11心皮组成,果皮分果爿,背部具网纹,内含种子1粒,肾形,黑色或暗褐色,表面具不规则网状纹路,其药用部位包括成熟种子(冬葵子)和地上嫩茎叶(冬葵苗),两者性味与功效略有差异。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芋冬的性味与功效因药用部位不同而有所侧重,传统中医理论对其记载详尽,现代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其药理活性。

(一)冬葵子(种子)

性味:甘、涩,凉。
归经:归大肠、小肠、膀胱经。
功效主治

  1. 利水通淋:用于热淋、石淋、淋证涩痛,常与车前子、滑石、木通等配伍,如《千金方》单用冬葵子煎服治疗热淋;若为石淋,可配海金沙、金钱草以增强排石效果。
  2. 下乳:用于产后乳汁不足、乳汁不下,常与王不留行、穿山甲、通草等配伍,如《妇人大全良方》冬葵子散,以通络下乳。
  3.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尤其适用于老人、产后或体虚者,常与火麻仁、郁李仁、当归等润下药同用,因其性凉且含油脂,能润燥滑肠。
  4. 消肿止痛:外用可治疗痈肿疮毒、乳痈,研末调敷患处,能清热解毒、消散痈肿。

(二)冬葵苗(地上嫩茎叶)

性味:甘、凉。
归经:归脾、胃经。
功效主治

中草药芋冬

  1. 清热利湿:用于肺热咳嗽、热毒下痢、湿热黄疸,可单用煮食或配伍鱼腥草、蒲公英等清热药;若为湿热黄疸,可配茵陈、栀子以利湿退黄。
  2. 解毒消肿:外用治疗疮疡肿毒、蛇虫咬伤,鲜品捣烂外敷,取其清热解毒之效。
  3. 健脾和胃: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少便溏,可煮粥或做菜,如《本草纲目》记载“葵菜,甘寒滑利,能利窍滑肠,煮食补中益气”,体现其药食同源特性。

为更直观对比,现将两者性味归经与功效归纳如下:
| 药用部位 | 性味 | 归经 | 主要功效 | 常用配伍 |
|----------|------------|--------------------|----------------------------------------|--------------------------------------|
| 冬葵子 | 甘、涩,凉 | 大肠、小肠、膀胱经 | 利水通淋、下乳、润肠通便、消肿止痛 | 热淋配车前子;下乳配王不留行;便秘配火麻仁 |
| 冬葵苗 | 甘、凉 | 脾、胃经 |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健脾和胃 | 肺热配鱼腥草;黄疸配茵陈;脾胃虚弱煮粥食用 |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芋冬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主要化学成分

  1. 冬葵子:含脂肪油(约15%-20%,主要为亚油酸、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约18%)、多糖、黏液质(约10%,含阿拉伯木聚糖、半乳聚糖等)、黄酮类成分(如槲皮素、山奈酚及其苷类)、生物碱(如冬葵碱)及微量元素(如钙、铁、锌等)。
  2. 冬葵苗:含黏液质(约5%-8%,主要为果胶类物质)、黄酮类、挥发油(含癸醛、十二醛等)、维生素C(约30-50mg/100g)、胡萝卜素及多种氨基酸。

(二)药理作用

  1. 利尿与抗炎作用:冬葵子中的黏液质和钾盐能促进尿钠排出,增加尿量,具有利尿作用;其黄酮类成分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尿路黏膜水肿,对淋证(如尿路感染)有辅助治疗作用。
  2. 催乳与调节内分泌:冬葵子中的生物碱和多糖能促进垂体分泌催乳素,增强乳腺泌乳功能,临床用于产后乳汁不足效果显著。
  3. 润肠与通便作用:冬葵子中的脂肪油和黏液质能润滑肠道,增加粪便含水量,促进肠蠕动,缓解便秘;其多糖成分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环境。
  4. 降血糖与抗氧化作用:冬葵苗中的多糖和黄酮类成分能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辅助降低血糖;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较强,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的作用。
  5. 免疫调节作用:冬葵子多糖可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力。

临床应用与用法用量

芋冬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病症选择不同药用部位,并严格控制用量,避免不良反应。

(一)临床应用

  1. 泌尿系统疾病:用于尿路感染、膀胱炎、尿路结石等,以冬葵子为主,配伍车前子、滑石、金钱草等,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
  2. 产后缺乳:用于产后乳汁稀少或不下,冬葵子15g,王不留行12g,通草6g,猪蹄1只,煎汤服食,每日1次,连服3-5天。
  3. 便秘:用于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冬葵子10g,火麻仁15g,郁李仁12g,煎服,或研末冲服,每次3-5g,每日2次。
  4. 消化系统疾病: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冬葵苗30g,山药15g,粳米50g,煮粥食用,每日1次。
  5. 皮肤疾病:用于痈肿疮毒、乳痈,冬葵子研末,用蜂蜜调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或冬葵鲜品捣烂外敷,每日2次。

(二)用法用量

  • 内服:冬葵子煎汤,6-12g;研末冲服,2-3g,冬葵苗煎汤,15-30g;煮食或做菜,适量。
  •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烂外敷。

(三)注意事项

  1. 禁忌人群:脾虚便溏者慎用冬葵子(因其性凉滑利);孕妇慎用冬葵子(有滑胎风险);脾胃虚寒者慎用冬葵苗(因其性凉,易伤脾胃)。
  2. 配伍禁忌:冬葵子不宜与涩肠止泻药(如诃子、五倍子)同用,以免减弱其通便作用;不宜与温里药(如附子、干姜)长期大量同用,以免寒凉伤中。
  3. 使用注意:冬葵子表面有网状纹路,煎煮前需捣碎,以利于有效成分溶出;冬葵苗需选用嫩茎叶,老茎叶纤维多,不易消化且功效降低。

相关问答FAQs

Q1:冬葵子和冬葵苗的功效有何不同?如何选择?
A1:冬葵子(种子)性偏凉,味甘涩,以利水通淋、下乳、润肠通便为主,适用于泌尿系统疾病(如淋证、水肿)、产后缺乳、肠燥便秘等;冬葵苗(地上嫩茎叶)性凉,味甘,以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健脾和胃为主,适用于肺热咳嗽、热毒下痢、湿热黄疸、脾胃虚弱等,选择时,若需利尿通淋、下乳或通便,用冬葵子;若需清热解毒、调理脾胃,用冬葵苗。

中草药芋冬

Q2:长期食用冬葵苗是否有副作用?哪些人不适合食用?
A2:冬葵苗药食同源,适量食用一般安全,但长期过量食用可能因性凉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以下人群不适合食用:①脾胃虚寒者(易腹泻、腹胀);②孕妇(性凉可能影响胎儿);③对冬葵过敏者(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④痛风急性期患者(冬葵苗含一定嘌呤,可能加重症状),建议食用时控制量,每周2-3次,每次不超过100g,避免长期连续大量食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饮片医保报销范围与标准如何确定?
« 上一篇 09-24
九节风药材价格近期为何波动?最新市场行情及未来走势受何影响?
下一篇 » 09-24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