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无根子,学名无患子,为无患子科植物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的干燥成熟果实,别名无根子、肥皂果、油患子、黄金子等,是传统中医常用的化痰止咳、消积止痒药,其名称“无根子”多源于民间对其“去病如去根”的效用描述,或因果实成熟后自然脱落、根部痕迹不明显而得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如福建、台湾、江西、湖南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烘干即可入药。
植物形态与药材特征
无患子为落叶乔木,高可达10-25米,树皮灰褐色;羽状复叶,小叶5-8对,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圆锥花序顶生,花小,花瓣5,淡绿色;核果球形,径约1.5-2厘米,熟时黄色或橙黄色,果肉肉质,种仁黑色,坚硬,作为药材,无根子呈球形或类球形,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具不规则网状皱纹,顶端有短果柄基痕,果肉厚而柔软,易剥离,种子球形,种皮坚硬,种仁黄白色,气微,味苦、微辛。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无根子性微寒,味苦、微辛,归肺、大肠经,其核心功效为清热化痰、止咳消积、止痒解毒,临床应用广泛,具体如下:
(一)主要功效
- 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无根子性寒能清热,味苦能降泄,入肺经,善清肺热、化痰浊,适用于肺热咳嗽、痰黄黏稠、气喘胸闷等症,常配伍黄芩、瓜蒌、贝母等增强清肺化痰之效。
- 消积导滞,和胃健脾:其味辛行散,能消食化积,适用于食积腹胀、消化不良、小儿疳积等,可单用煎服或配山楂、麦芽、神曲等消食药。
- 止痒解毒,消肿止痛:外用可杀虫止痒、解毒消肿,用于疥癣瘙痒、湿疹、痈肿疮毒、皮肤湿疹等,煎水洗或研末调敷患处。
(二)主治病症
- 呼吸系统:肺热咳嗽、痰多黏稠、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 消化系统:食积腹胀、脘闷纳差、小儿疳积、消化不良;
- 皮肤科:疥癣、湿疹、皮肤瘙痒、痈肿初起、蚊虫叮咬。
临床应用与配伍
无根子在临床中需根据病症配伍使用,以提高疗效:
- 治肺热咳嗽:无根子9g,黄芩12g,浙贝母10g,桑白皮15g,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 治食积腹胀:无根子6g,山楂15g,麦芽12g,陈皮6g,煎服,可加少量生姜以温中和胃。
- 治疥癣瘙痒:无根子30g,苦参20g,地肤子15g,蛇床子12g,煎水外洗,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
- 治小儿疳积:无根子3g(炒),鸡内金6g(研末),与粥同服,每日1次,连用1周。
现代研究与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无根子主要含无患子皂苷(sapindosides)、脂肪油、蛋白质、黄酮类、有机酸等成分,具有多重生物活性:
- 抗菌抗炎:无患子皂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皮肤癣菌等有抑制作用,能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咳嗽和皮肤红肿;
- 祛痰止咳:其皂苷成分刺激呼吸道黏膜,促进痰液分泌,增强支气管纤毛运动,有助于痰液排出;
- 抗氧化:黄酮类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的作用;
- 促进消化:脂肪油和有机酸可增加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食积症状。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一)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吞服,每次1-3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 炮制:生品多用于清热化痰、消积;炒品(炒至微黄)可缓和寒性,增强止咳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寒者。
(二)使用注意
-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者慎用(症见腹痛、腹泻、畏寒肢冷);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中药同用;
- 不良反应:外用可能引起皮肤过敏,表现为红肿、瘙痒,需立即停用并清洗;内服过量可能导致恶心、呕吐,应控制剂量。
无根子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植物来源 | 无患子科植物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的干燥成熟果实 |
别名 | 无根子、肥皂果、油患子、黄金子、洗手果 |
性味 | 味苦、微辛,性微寒 |
归经 | 归肺、大肠经 |
主要功效 | 清热化痰,止咳消积,止痒解毒 |
主治病症 | 肺热咳嗽、痰多黏稠、食积腹胀、疥癣瘙痒、湿疹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
现代药理 | 抗菌抗炎、祛痰止咳、抗氧化、促进消化 |
相关问答FAQs
Q1:无根子与无患子是同一种药材吗?
A:是的,“无根子”是无患子的别名之一,两者为同一药材,无患子是其正式植物学名,而“无根子”是民间俗称,因其果实成熟后自然脱落、根部痕迹不明显,或取“去病如去根”之意而得名,在中药典籍和临床应用中,两者可等同使用。
Q2:无根子可以长期用来治疗咳嗽吗?
A:不建议长期使用,无根子性微寒,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若咳嗽症状持续超过1周无改善,或出现痰中带血、胸痛等严重情况,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调整治疗方案,一般建议在医师指导下,根据病情变化合理使用,中病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