榧子,为红豆杉科植物榧树 Torreya grandis Fort. ex Lindl. 的成熟种子,别名香榧、玉榧、赤果、彼子等,是我国传统药食同源中药材之一,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苏、福建、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其中浙江诸暨、绍兴一带所产榧子因品质优良、历史悠久,被誉为“榧中珍品”,榧子作为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最早见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上品”,其性平,味甘、涩,归肺、胃、大肠经,具有杀虫消积、润肺止咳、润燥通便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同时因其营养丰富,亦作为干果食用,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
榧子的基本特性与药用历史
榧树为常绿乔木,树皮灰褐色,叶呈条形,排列成两列,种子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外种皮肉质,成熟时呈假种皮,紫褐色或深褐色,内种皮骨质,灰褐色,榧子一般在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备用,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榧子味甘能补,性平偏凉,涩可收敛,既能杀虫,又不伤正气,尤其适用于小儿与体弱者的寄生虫病;其甘润入肺经,能润肺止咳,治疗肺燥咳嗽;归大肠经则可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本草纲目》记载榧子“常食,治三虫,去谷蛊,鬼毒恶毒”,《本草新编》亦言其“杀虫最好,但杀虫而不伤胃,为佳品也”,体现了榧子在驱虫方面的独特优势,现代临床与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榧子的多种生物活性,为其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榧子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榧子的药效物质基础复杂,主要含以下几类成分:
- 脂肪油:含量高达40%以上,以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脂肪酸总量的80%以上,具有润肠通便、降低血脂等作用。
- 生物碱:如榧树碱、榧碱等,具有显著的驱虫活性,对绦虫、钩虫、蛔虫等寄生虫有麻痹和杀灭作用。
- 挥发油:含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止咳平喘等功效。
- 黄酮类与多糖: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
- 微量元素:含铁、锌、钙、硒等,其中硒元素具有抗氧化、防癌潜力。
药理研究表明,榧子具有多重生物活性:
- 驱虫作用:榧树碱能破坏寄生虫的神经系统,使其麻痹脱落,尤其对绦虫的杀灭效果显著,临床常用于治疗绦虫病,且副作用较传统驱虫药(如槟榔)更小。
- 润肠通便:脂肪油能润滑肠道肠道黏膜,促进肠蠕动,缓解便秘,尤其适用于老年体虚或病后津亏便秘者。
- 止咳平喘:挥发油成分能抑制呼吸道炎症,减少痰液分泌,缓解咳嗽、气喘症状,对慢性支气管炎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 抗氧化与抗炎:黄酮类和多糖能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同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对胃炎、肠炎等有辅助改善作用。
- 调节免疫:多糖成分能激活巨噬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榧子的临床应用与配伍
榧子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病情辨证配伍,常见应用如下:
-
驱虫消积:
- 绦虫病:单用榧子炒熟嚼食,或配伍使君子、槟榔、南瓜子等,增强驱虫效果(如《证治准绳》中的“榧子煎”)。
- 小儿疳积:配伍神曲、麦芽、山楂等消食导滞,或与太子参、白术等健脾益气药同用,标本兼治(如《医宗金鉴》中的“肥儿丸”加减)。
-
润肺止咳:
- 肺燥咳嗽:配伍沙参、麦冬、百合等养阴润肺,或与川贝母、杏仁等化痰止咳药同用(如《温病条辨》中的“沙参麦冬汤”加减)。
- 久咳不止:配伍阿胶、紫菀、款冬花等敛肺止咳,适用于气阴两虚之久咳。
-
润燥通便:
- 肠燥便秘:单用榧子嚼食,或配伍火麻仁、郁李仁、杏仁等润肠通便药,尤其适用于老年或产后便秘。
- 习惯性便秘:长期服用榧子仁(炒熟),配合饮食调理,能改善肠道功能。
-
其他应用:
- 钩虫病、蛲虫病:单用或配伍雷丸、鹤虱等杀虫药。
-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榧子炒熟后研末,每次3-5g,米汤送服,健脾开胃。
榧子的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打碎入药(因种皮坚硬,打碎有效成分更易溶出);或入丸散,每次3-6g;亦可炒熟嚼食,每次10-15g(食用量需控制,避免过量)。
使用禁忌:
- 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者慎用,可能引起腹胀、腹泻等不适。
- 大便溏薄者忌用,以免加重腹泻。
- 孕妇慎用,其驱虫成分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
- 不宜与绿豆同食,绿豆可能降低榧子的药效。
- 过量食用可能导致头晕、恶心等中毒反应,需注意用量控制。
榧子的鉴别与炮制
鉴别方法:
- 性状鉴别:榧子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长2-3cm,直径1.5-2cm,种皮灰黄色或黄褐色,有细纵纹,一端有小钝尖,种仁黄白色,油性足,气微香,味微甜而涩。
- 显微鉴别:种皮石细胞呈类方形、类圆形,壁厚,孔沟明显;内胚乳细胞含大量脂肪油糊粒及糊粉粒。
- 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可检出榧树碱等生物碱斑点,与对照品一致。
炮制方法:
- 生榧子:取净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生品长于杀虫消积,多用于驱虫。
- 炒榧子:取净榧子,用文火炒至微黄色,有香气,取出放凉,炒后缓和药性,增强润肺止咳、润肠通便作用,减少滑肠之弊。
榧子的现代研究与资源保护
现代研究不仅明确了榧子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还拓展了其应用范围,榧子提取物在抗肿瘤、降血糖、保护肝脏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进展,显示出潜在的开发价值,榧子作为药食同源资源,其深加工产品(如榧子油、榧子粉、榧子零食)逐渐增多,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榧树生长周期长(从播种到结果需10-15年),野生资源有限,过度采挖导致野生榧树数量减少,浙江、福建等地已开展人工栽培,通过嫁接技术缩短结果周期,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GAP),既保证药材质量,又保护野生资源,需加强榧子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榧子中药材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来源 | 红豆杉科植物榧树 Torreya grandis Fort. ex Lindl. 的成熟种子 |
性味归经 | 性平,味甘、涩;归肺、胃、大肠经 |
功效主治 | 杀虫消积,润肺止咳,润燥通便;用于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小儿疳积,肺燥咳嗽,肠燥便秘 |
用法用量 | 煎汤,9-15g,打碎入药;或入丸散,3-6g;炒熟嚼食,10-15g |
使用禁忌 | 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孕妇慎用;不宜与绿豆同食;避免过量 |
化学成分 | 脂肪油(亚油酸、油酸等)、生物碱(榧树碱)、挥发油、黄酮类、多糖、微量元素 |
炮制方法 | 生用(杀虫消积)或炒用(润肺止咳、润肠通便) |
相关问答FAQs
Q1:榧子可以长期吃吗?
A1:榧子虽为药食同源之品,但不宜长期过量食用,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因脂肪油摄入过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建议根据体质和病情,在医师指导下合理服用,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2周,食用后若出现不适需立即停用。
Q2:榧子和南瓜子哪个驱虫效果更好?
A2:榧子和南瓜子均具有驱虫作用,但作用特点不同:榧子性平偏凉,既能杀虫(对绦虫、钩虫、蛔虫等多种寄生虫有效),又能消积健脾,尤其适合小儿疳积合并寄生虫者;南瓜子性平,主要驱杀绦虫和蛲虫,作用较温和,常与榧子、槟榔配伍使用,增强驱虫效果(如“南瓜子榧子合剂”),临床需根据寄生虫种类和患者体质选择,两者联用可提高疗效,减少单用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