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槟榔钻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槟榔钻,作为一种在民间及传统中医药领域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药材,其名称中的“槟榔”点明了其与槟榔科植物的关联,而“钻”字则形象地概括了其性善走窜、穿透力强的特性,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风湿痹痛等需要“通”与“行”的病症,以下从基原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禁忌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中草药槟榔钻

基原与来源

槟榔钻的基原因不同地域的用药习惯存在差异,主流观点认为其来源于茜草科植物虎刺(Damnacanthus officinarum)的干燥根或全草,部分地区亦将防己科植物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的根称为“槟榔钻”,但二者在功效侧重上略有不同,本文以茜草科虎刺为例,其主产于我国南方诸省,如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多生于山坡林下、沟边灌丛中,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虎刺植株具小刺,根呈圆柱形,弯曲有结节,断面黄白色,因其根茎“钻入土中较深,且有攻坚破积之性”,故得“槟榔钻”之名。

性味归经

槟榔钻性平,味辛、微苦,归肝、脾、肾经,其辛能行散,苦能降泄,平则无偏胜,既可行气活血,又能祛风除湿,还可通络止痛,体现了“以通为用、以行止痛”的中医用药思路。

功效主治

槟榔钻的核心功效可概括为“行气活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积杀虫”,具体主治病症如下:

  1. 气滞血瘀证:用于胸胁胀痛、脘腹刺痛、跌打损伤瘀肿、痛经闭经等,尤其对“不通则痛”的各类痛症效果显著,可视为“行气活血之猛将”。
  2. 风湿痹痛:用于风寒湿痹所致的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肢体麻木,症见遇寒加重、得温则减者,能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改善关节功能。
  3. 食积虫积:用于饮食积滞、脘腹胀满、消化不良,以及蛔虫、绦虫等寄生虫病,可消食导滞、杀虫止痛,常与槟榔、使君子等配伍增强疗效。
  4. 跌打损伤:用于外伤所致的局部瘀血肿痛、筋伤骨折,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外用皆可。

临床应用

槟榔钻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病症配伍其他药物,以增强针对性,具体应用场景如下:

中草药槟榔钻

(一)内服应用

  1. 气滞血瘀型胸腹痛:常与柴胡、香附、川芎、郁金等行气药配伍,如“槟榔饮”(槟榔钻15g,柴胡10g,香附12g,川芎6g),用于治疗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所致的胸胁胀痛、脘腹刺痛。
  2. 风湿痹痛:常与威灵仙、独活、桑寄生、秦艽等祛风湿药同用,如“槟榔钻风湿汤”(槟榔钻20g,威灵仙15g,独活12g,桑寄生30g),用于风寒湿痹日久、肝肾亏虚者,可祛风除湿、补益肝肾。
  3. 食积虫积:常与槟榔、使君子、苦楝皮、雷丸等杀虫消积药配伍,如“槟榔钻杀虫方”(槟榔钻12g,槟榔15g,使君子10g,苦楝皮6g),用于小儿蛔虫症,驱杀虫积、消食导滞。
  4. 痛经闭经:常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调经药同用,如“槟榔钻调经汤”(槟榔钻15g,当归12g,赤芍10g,桃仁9g,红花6g),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闭经,可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二)外用应用

  1. 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取鲜槟榔钻适量,捣烂如泥,加白酒调匀,外敷于患处,每日1次,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2. 风湿关节痛、腰背酸痛:用干槟榔钻研末,用醋或蜂蜜调糊,敷于关节或疼痛部位,每日换药1次,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用法用量

槟榔钻的用法用量需根据病情、剂型及个体差异调整,具体如下:

  • 煎汤内服:干品用量为10-20g,鲜品可用30-6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 研末冲服:每次3-6g,用温开水或米汤送服,适用于虫积、食积轻症。
  •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干品研末调敷,患部皮肤破损者慎用。

使用禁忌

槟榔钻虽功效显著,但并非人人适用,使用时需注意以下禁忌:

  1. 孕妇禁用:槟榔钻行气活血力强,可能引发子宫收缩,导致流产。
  2. 气虚体弱者慎用:其性走窜,易耗伤正气,气虚乏力、自汗、易感冒者不宜长期服用。
  3. 阴虚火旺者忌用:症见潮热盗汗、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者,服用后可能加重阴虚症状。
  4. 脾胃虚寒者不宜久服:槟榔钻味苦,久服易伤脾胃,若需服用,可配伍生姜、大枣等顾护脾胃。
  5. 过敏体质者慎用:部分人群可能对槟榔钻过敏,服用后出现皮疹、瘙痒、腹痛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对槟榔钻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1. 化学成分:虎刺(槟榔钻基原之一)主要含生物碱(如虎刺素、虎刺醇苷)、三萜类、环烯醚萜苷类等成分,其中生物碱具有抗炎、镇痛、解痉作用,三萜类成分可调节免疫功能。
  2. 药理作用
    • 抗炎镇痛:动物实验显示,槟榔钻提取物能抑制炎症因子(如PGE2、TNF-α)释放,减轻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提高热板法小鼠痛阈,具有显著抗炎镇痛作用。
    • 调节胃肠功能:其生物碱成分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排空,用于治疗食积腹胀;同时对肠道寄生虫有麻痹和杀灭作用,与槟榔协同可增强驱虫效果。
    • 免疫调节:三萜类成分可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机体免疫力,对风湿痹痛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有改善作用。
  3. 安全性研究:急性毒性实验显示,槟榔钻提取物小鼠灌胃最大耐受量(MTD)>100g/kg/kg体重,表明其安全性较高,但长期毒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槟榔钻(复方)基本信息表

项目
名称 槟榔钻(以虎刺为基原)
基原 茜草科植物虎刺(Damnacanthus officinarum)的干燥根或全草
性味归经 性平,味辛、微苦;归肝、脾、肾经
功效主治 行气活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积杀虫;用于胸胁胀痛、风湿痹痛、食积虫积、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鲜品30-60g;研末3-6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使用禁忌 孕妇禁用;气虚体弱、阴虚火旺、脾胃虚寒者慎用;过敏体质者忌用

相关问答FAQs

Q1:槟榔钻和单用槟榔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叫“槟榔钻”而不直接叫槟榔?
A:槟榔钻与单用槟榔是两种不同的中草药,基原、功效及临床应用均有差异,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以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为主要功效,常用于绦虫病、蛔虫病、食积气滞、水肿、脚气等;而槟榔钻(以虎刺为例)为茜草科植物,核心功效是行气活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更侧重于“通络止痛”和“祛风湿”,尤其在风湿痹痛、跌打损伤中应用较多,名称中“槟榔”二字可能源于其部分功效(如行气、杀虫)与槟榔相似,且民间常将其与槟榔配伍使用;“钻”则取其“性善走窜、穿透力强”之意,形象描述了其活血通络、攻坚破积的特性,故称为“槟榔钻”以区别于槟榔。

中草药槟榔钻

Q2:槟榔钻可以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会有哪些副作用?
A:槟榔钻不宜长期服用,其性走窜,行气活血力强,长期服用可能耗伤正气,导致气虚症状加重(如乏力、自汗、头晕等);其味苦,久服易伤脾胃,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道反应,槟榔钻中的生物碱成分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对肝脏、肾脏造成一定负担,尤其是肝肾功能不全者更需谨慎,若需长期服用(如慢性风湿痹痛),应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补气健脾、益肝肾的药物(如黄芪、党参、杜仲等),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一旦出现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麦冬是什么药材?功效、用途及药用价值详解
« 上一篇 前天
中国药材群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