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羊角叶的药用功效、用法及禁忌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羊角叶,为蓼科植物羊蹄(Rumex crispus L.)的干燥叶,又名“土大黄叶”“牛舌片”,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传统草药,因其叶片基部呈心形,边缘波状,形似羊角而得名,其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历代本草中多有论述,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凉血止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热毒疮疡、皮肤瘙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痢疾等症,外用还可缓解烫伤、湿疹等皮肤问题。

中草药羊角叶

来源与植物形态

羊蹄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的田野、路旁、沟边等湿润处,其根粗壮,呈圆锥形,断面黄色,故有“土大黄”之称,茎直立,高50-100厘米,中空,有纵棱,基生叶具长柄,叶片宽卵状披针形,长10-25厘米,宽5-15厘米,基部心形,边缘呈波状皱褶,叶表面绿色,背面沿叶脉有粗毛;茎生叶较小,基部抱茎,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而密集,花被片6枚,结果后增大,边缘有钩状齿,瘦果椭圆形,有三棱,褐色,光亮,药用部位为其干燥叶片,多于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阴干备用。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羊角叶性味苦、酸,寒,归肺、肝、大肠经,其苦寒能清热泻火,酸涩可收敛止血,故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止痒为主要功效。

中草药羊角叶

  • 清热解毒:适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痈疮肿毒等症,可单用煎服,或配伍黄芩、桑白皮增强清肺热之效;治疗咽喉肿痛,常与射干、山豆根同用;疮疡肿毒则可配伍蒲公英、金银花,内服外敷皆可。
  • 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如咳血、吐血、便血、痔血等,单用煎服或配伍小蓟、侧柏叶增强止血效果,尤其对下焦血热之便血、痔血疗效显著。
  • 杀虫止痒:外用可治疗疥癣、湿疹、皮肤瘙痒等,鲜品捣烂取汁涂擦,或煎水洗患处,能杀灭皮肤寄生虫,缓解瘙痒;若与苦参、蛇床子配伍,可增强祛湿止痒之功。
  • 止痢:用于湿热痢疾,单用煎服或配黄连、木香,能清热燥湿,行气止痢。

化学成分与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羊角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蒽醌类(如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鞣质、黄酮类、有机酸及微量元素等,蒽醌类成分是其清热、抗菌、抗炎的主要物质基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鞣质具有收敛止血、保护黏膜的作用;黄酮类成分则表现出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活性,可减轻炎症反应,动物实验显示,羊角叶提取物还具有降血脂、保肝利胆的作用,但其临床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可用30-60g);或捣汁饮,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患处。
  • 使用禁忌:羊角叶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引起腹痛、腹泻;孕妇应避免使用,其寒凉之性可能影响胎儿;便血属虚寒者不宜单独使用,需配伍温补止血药;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免导致电解质紊乱或蒽醌类成分蓄积中毒。

羊角叶快速参考表

项目
性味 苦、酸,寒
归经 肺、肝、大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止痒
主治 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痈疮肿毒、血热出血、疥癣湿疹、湿热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9-15g(鲜品30-60g),煎汤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洗
禁忌 脾胃虚寒者、孕妇慎用;便血虚寒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需谨慎

相关问答FAQs

Q1:羊角叶和羊角藤是同一种药材吗?
A:不是,羊角叶为蓼科植物羊蹄的干燥叶,而羊角藤是茜草科植物羊角藤(Morinda umbellata L.)的根或带叶茎,两者来源不同,功效也有差异,羊角藤性温,主要功效为祛风湿、强筋骨、补肾阳,常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症,与羊角叶的清热解毒功效完全不同,使用时需加以区分。

中草药羊角叶

Q2:羊角叶可以长期用来降火吗?
A:不建议长期使用,羊角叶性寒,虽有清热降火之效,但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若为实热证(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症状缓解后即停;若为虚火(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则需滋阴降火,不宜用苦寒之性的羊角叶,以免加重虚寒。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凤尾子药材
« 上一篇 前天
益智中草药处方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