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浆,又称乳浆草、奶浆草,是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或其近缘植物的干燥根,因折断后断面有白色乳汁流出,形似牛奶而得名,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中草药之一,其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之效,常用于治疗水肿、腹水、痰饮喘咳、痈肿疮毒等症,本文将从牛奶浆的植物学特征、性味归经、传统应用、现代药理研究、临床配伍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附相关问答以供参考。
牛奶浆的植物学特征与分布
牛奶浆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80cm,全体含白色乳汁,根圆柱形,长圆锥状,稍弯曲,表面棕褐色,有纵纹及横向皮孔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富粉性,茎直立,单一或上部分枝,无毛或被稀疏短柔毛,叶互生,无柄;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3~8cm,宽1~1.5cm,全缘,无毛或叶背有稀疏柔毛,先端钝尖,基部楔形,杯状聚伞花序顶生,通常5伞梗,基部轮生叶状苞片5;总苞钟形,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腺体4肾形,黄色,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有疣状突起;种子卵形,灰褐色,具纵沟,花期4~7月,果期6~9月。
牛奶浆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河南等地,多生于山坡、路旁、林缘、草丛等向阳处,野生资源丰富,亦有少量栽培,其药用部位主要为秋季采挖的根,除去地上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或切片晒干,生用或醋制用。
牛奶浆的性味归经与传统功效
(一)性味归经
牛奶浆性寒,味苦;有毒,归肺、脾、肾、大肠经。
(二)传统功效主治
- 泻水逐饮:其性苦寒泄降,有毒力峻,能攻逐经隧、脏腑之水饮,适用于水肿、鼓胀、胸胁停饮等实证,如《本草纲目》记载:“大戟,泄水之药,直达水气所蓄之处,如胸腹、胁肋、肩背、经络、皮肤之分,一泻而快诸水。”临床常用于治疗全身水肿、腹水(肝硬化、肾炎等)、胸水等,症见喘息不得卧、二便不利者。
- 消肿散结:外用可攻毒杀虫、消肿散结,治疗痈肿疮毒、瘰疬、疔疮、蛇虫咬伤等,如《本草汇言》:“大戟,破血消癥之药也……能通经堕胎,治痈肿伏梁,排脓止痛。”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雄黄、白矾等研末调敷,可增强解毒消肿之效。
- 逐痰止咳:用于痰饮壅肺所致的咳喘、痰多清稀、不得平卧,常配伍甘遂、芫花等,以增强逐饮化痰之力。
牛奶浆的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牛奶浆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二萜类、三萜类、黄酮类、鞣质、树脂、大戟苷(euphorbin)等,其药理作用如下: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 | 药理作用 |
---|---|---|
二萜类 | 大戟酮、大戟苷 | 抗炎: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抗肿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如肝癌、胃癌细胞)。 |
三萜类 | 大戟醇、大戟甾醇 | 利尿:增加尿钠、尿钾排泄,促进水液代谢;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
黄酮类 | 山柰素、槲皮素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免疫调节: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
其他 | 鞣质、树脂 | 收敛止泻:通过抑制肠道蠕动,缓解腹泻;局部刺激:外用可引起皮肤发红、充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
(一)抗炎与免疫调节作用
牛奶浆中的二萜类成分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足肿胀,降低炎症组织中前列腺素E₂(PGE₂)的含量,并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比例,改善免疫功能紊乱。
(二)利尿与逐水作用
动物实验显示,牛奶浆水提液能显著增加大鼠尿量及尿钠、钾排泄量,其利尿机制可能与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为传统“泻水逐饮”功效提供了现代药理学依据。
(三)抗肿瘤作用
大戟苷对多种肿瘤细胞(如HepG2肝癌细胞、SGC-7901胃癌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可通过上调促凋亡基因Bax、下调抗凋亡基因Bcl-2,诱导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激活。
(四)抗菌与抗病毒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牛奶浆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125mg/mL、0.25mg/mL,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牛奶浆的临床应用与配伍
(一)临床应用
- 水肿、腹水:用于肝硬化、慢性肾炎、心功能不全等所致的水肿、腹水,常配伍牵牛子、茯苓、泽泻等,以增强逐水消肿之效,如《济生方》大戟散,以大戟配伍甘遂、芫花、大黄,治疗水肿腹水、二便不通。
- 痈肿疮毒:用于疖肿、乳腺炎、淋巴结结核等,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等内服外用,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 痰饮咳喘: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属痰饮壅肺者,常配伍葶苈子、桑白皮、陈皮等,以泻肺逐饮、化痰平喘。
(二)配伍禁忌
牛奶浆有毒,临床应用需严格配伍以减毒增效:
- 反甘草:传统中药“十八反”明确记载“大戟反甘草”,二者同用可增强毒性,导致呕吐、腹泻、腹痛等严重反应,故严禁配伍。
- 配伍健脾药:因攻伐之力峻猛,易损伤脾胃,常配伍大枣、甘草(非反甘草品种)、白术等,以顾护脾胃,如《伤寒论》十枣汤中,大戟配伍大枣,既逐水又不伤正。
牛奶浆的使用注意事项
- 毒性反应:牛奶浆全株有毒,主要含大戟毒素(euphorbia toxin),对胃肠道、肝肾功能有损害,内服过量可引起剧烈呕吐、腹泻、腹痛、脱水,甚至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外用可接触性皮炎、皮肤坏死。
- 禁忌人群:孕妇、体弱者、儿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胃溃疡、消化道出血患者慎用。
- 炮制方法:生品毒性较强,临床多醋制(用米醋拌匀,文火炒至微干),以降低毒性,增强逐水散结作用。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入丸散剂每次0.5~1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严格控制剂量,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牛奶浆作为一味传统泻水逐饮药,其性寒有毒,力峻效专,在水肿、腹水、痈肿疮毒等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抗炎、利尿、抗肿瘤、抗菌等多重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其毒性较强,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及配伍禁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未来可进一步分离其活性成分,明确作用靶点,开发更安全、高效的制剂,以发挥其最大药用价值。
相关问答FAQs
Q1:牛奶浆有毒吗?使用时如何避免中毒?
A1:牛奶浆全株有毒,主要成分为大戟毒素,对胃肠道、肝肾功能有刺激和损害,内服过量可引起剧烈呕吐、腹泻、腹痛,甚至严重电解质紊乱或肾衰竭,避免中毒的方法包括:①严格遵循医嘱,控制用量(内服煎汤不超过3g);②炮制后使用(如醋制以降低毒性);③避免长期或大剂量服用;④孕妇、体弱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⑤若出现中毒症状(如呕吐、腹泻、头晕),立即停药并就医,可洗胃、补液及对症治疗。
Q2:牛奶浆与甘遂、芫花同为峻下逐水药,三者如何区别应用?
A2:三者均能泻水逐饮,但功效侧重与毒性不同:①牛奶浆:性寒,苦泄力猛,长于泻胸腹水饮,兼能消肿散结,外用治疮毒,毒性中等;②甘遂:性寒,毒性较强,善泻经隧水湿,适用于水肿、腹水、痰饮停聚之实证,药力峻猛,需配伍大枣减毒;③芫花:性温,毒性较强,善泻肺行水、涤痰止咳,主要用于胸胁停饮、咳喘痰多,外用杀虫疗癣,临床应用时,若水肿腹水兼热毒疮疡,选牛奶浆;若水饮壅盛、二便不通,选甘遂;若痰饮咳喘、胸胁胀痛,选芫花,三者均需中病即止,不可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