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药材市场行情呈现“稳中有升、分化加剧”的态势,受气候、政策、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往年更为频繁,2023年市场整体表现为:常用大宗品种价格先抑后扬,特色药材因资源稀缺持续走高,药食同源品类受益于消费升级需求旺盛,而部分库存较大的品种价格则承压下行。
从影响价格的核心因素来看,气候异常是首要推手,2023年夏季,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持续干旱,甘肃、内蒙古等药材主产区的黄芪、甘草产量较往年减少约20%,导致产地收购价同比上涨30%以上;南方地区的暴雨天气也影响了茯苓、半夏等品种的采收,其中茯苓价格同比涨幅达25%,政策调控方面,国家医保局对中药饮片集采的逐步推进,使得部分常用饮片价格趋于稳定,如当归、党参等纳入集采的品种价格波动幅度收窄至5%以内,需求端则呈现结构性变化,随着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作用被广泛认可,医疗机构对清热解毒类药材(如连翘、金银花)的需求同比增长15%;而养生保健意识的提升,也带动枸杞、山药等药食同源品种销量攀升,其中宁夏枸杞特级品价格同比上涨18%。
细分品种行情差异显著,具体如下表所示:
品种 | 价格变动(同比) | 主要影响因素 | 市场趋势 |
---|---|---|---|
丹皮 | +35% | 主产区河南干旱减产,库存低位 | 短期仍将上行 |
当归 | -12% | 甘肃种植面积增加,库存充足 | 价格趋稳,小幅波动 |
枸杞 | +18% | 需求增长,宁夏产区品质升级 | 优质优价,高位运行 |
连翘 | +25% | 野生资源减少,药企库存补库 | 需求刚性,价格坚挺 |
黄芪 | 持平 | 种植面积稳定,集采影响 | 价格区间波动,难大涨大跌 |
未来市场趋势或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随着《“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将加速,优质药材供给有望增加,价格波动或将趋于理性;二是消费升级推动产品分化,精制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等高附加值产品需求增长,带动上游原料向优质化、标准化发展;三是气候不确定性加剧,极端天气频发或成为常态,药材产量波动风险仍存,市场需加强预警机制。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当前哪些中药材品种价格波动较大,原因是什么?
解答:2023年以来,价格波动较大的品种主要集中在两类:一是受气候影响显著的根茎类药材,如丹皮(因主产区干旱减产,价格同比上涨35%)、茯苓(南方暴雨导致采收困难,价格上涨25%);二是资源稀缺的野生品种,如野生连翘(因过度采挖,资源量减少,价格同比上涨25%),部分库存较大的品种如当归、党参,因供过于求价格出现回落,波动幅度约12%左右,主要受种植面积调整和库存消化速度影响。
问题2:中药材市场价格未来是否会持续上涨?
解答:中药材市场价格不会全面持续上涨,整体将呈现“分化运行”态势,优质道地药材、需求刚性品种(如连翘、枸杞)受资源稀缺和消费增长支撑,价格仍有上行空间;常用大宗品种(如当归、黄芪)因种植面积稳定、库存充足,且集采政策逐步落地,价格将趋于平稳,部分库存积压品种甚至可能小幅下跌,随着规范化种植技术推广和产地仓储体系建设,药材供给稳定性将提升,长期看价格波动幅度有望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