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白蜡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白蜡,通常指木犀科植物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的干燥枝皮或干皮,别名梣皮、秦皮等,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其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具有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明目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湿热泻痢、赤白带下、目赤肿痛等症。

中草药白蜡

从植物形态来看,白蜡树为落叶乔木,高可达10-15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小枝黄褐色,光滑无毛,被腺点,羽状复叶长12-25厘米,叶轴具狭翅,小叶3-7枚,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0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基部阔楔形,边缘具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沿中脉被柔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梗光滑;花萼钟状,4裂;花冠白色,4深裂;雄蕊2枚,着生于花冠筒基部;子房2室,柱头2裂,翅果扁平,倒披针形,长3-4厘米,上部较宽,先端钝或微凹,花期4-5月,果期8-9月,其药材多呈卷筒状或槽状,长30-70厘米,厚1.5-3毫米,外表面灰白色、灰棕色或黑棕色,内表面黄白色或棕色,平滑质硬,断面纤维性,黄白色,气微,味苦。

白蜡的性味归经为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其功效核心在于“清热燥湿”与“收涩止痢”,中医认为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涩能收敛,故对湿热蕴结所致的泻痢、带下等症效果显著。《本草纲目》记载秦皮“治下痢崩带,目肿暗痛”,《神农本草经》言其“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历代医籍对其应用多有阐述,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从现代药理学研究来看,白蜡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有香豆素类、酚类、黄酮类、鞣质等成分,其中香豆素类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秦皮乙素(esculetin,即七叶树苷元)、秦皮甲素(fraxin,即七叶树苷)、秦皮素(fraxetin)等,这些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菌、抗炎、抗氧化、降血糖等作用,酚类成分如绿原酸也具有抗菌和抗炎活性,鞣质则发挥收敛止泻的作用,以下为白蜡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简表:

中草药白蜡

主要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秦皮乙素(七叶树苷元) 抑制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抗炎,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秦皮甲素(七叶树苷) 利尿,促进体内毒素排泄;抗菌,尤其对肠道致病菌有抑制作用;保护胃黏膜
绿原酸 广谱抗菌,抗病毒;抗氧化,减轻氧化应激;调节免疫
鞣质 收敛止泻,减少肠道分泌物;保护创面,促进愈合

在临床应用方面,白蜡常用于治疗湿热泻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或纯赤冻等,可单用煎服,或配黄连、黄柏、白头翁等增强清热燥湿之力,如《伤寒论》白头翁汤中虽未直接用秦皮,但后世常以秦皮替代其同类药物,增强疗效;对于赤白带下,属湿热下注者,可配伍黄柏、车前子、薏苡仁等,清热利湿止带;若目赤肿痛、目生翳膜,多为肝火上炎或风热目疾,可配菊花、决明子、夏枯草等煎服,或煎水熏洗眼睛,以清肝明目、退翳消肿,外用可取白蜡煎水洗患处,用于皮肤湿疹、湿疮,取其清热燥湿、止痒之功。

使用白蜡时需注意,其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加重腹泻或腹痛;用量一般为3-10g,煎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现代临床报道,白蜡不良反应较少,但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规范使用,避免长期大剂量服用。

相关问答FAQs
Q1:白蜡和秦皮是同一种中药吗?
A1:是的,白蜡和秦皮实为同一种中药的不同名称,白蜡是民间俗称,因其来源于白蜡树的树皮,且药材颜色较浅(多为灰白色或灰棕色)而得名;而“秦皮”则是其正式中药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古代多产于秦国(今陕西一带)而得名,两者在来源、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上完全一致,可视为同一药物的不同称呼。

中草药白蜡

Q2:白蜡(秦皮)可以长期服用吗?
A2: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白蜡,虽然白蜡性寒苦涩,短期用于湿热证(如急性肠炎、痢疾等)效果较好,但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长期用药可能因药物成分在体内蓄积而增加肝肾负担,若需长期调理(如慢性带下、反复目赤等),应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配伍温中健脾或益气养阴的药物,以制约其寒性,避免不良反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安徽省亳州药材市场
« 上一篇 昨天
喉科中草药有哪些?如何有效缓解咽喉不适?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