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圆作为中草药有哪些独特功效与使用禁忌?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4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桂圆,又名龙眼,是无患子科植物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的假种皮,在我国南方如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广泛栽培,既是深受喜爱的水果,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草药,其作为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记载其“主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历代医家对其功效多有发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桂圆的药用部位主要为果肉(桂圆肉)和种子(桂圆核),二者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有所不同,需合理应用。

桂圆 中草药

来源与植物学特征

桂圆为常绿乔木,高可达10米以上,树皮灰褐色,小枝粗壮,被锈色柔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4-5对,薄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偏斜,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粉绿色,被柔毛,花两性,或杂性,排列成顶生或腋生的圆锥花序,花小,黄白色,花瓣5,披针形,果实核果状,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5-2.5厘米,黄褐色或灰黄色,果皮光滑;假种皮(桂圆肉)肉质,乳白色或淡黄白色,半透明,味甜;种子黑色,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7-8月,药用时,果实成熟后采摘,剥去果壳,取假种皮晒干或烘干,即为桂圆肉;种子洗净,晒干,即为桂圆核。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一)桂圆肉(龙眼肉)

性味:甘,温。
归经:心、脾、肝经。
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主治:用于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体倦、气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等。

桂圆肉甘温质润,能补益心脾之气,又可养心血、安心神,为“补脾益血、养心安神之要药”(《本草纲目》),对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导致的气血两虚、心神不宁,症见失眠多梦、惊悸怔忡、食少便溏等,常与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等同用,如经典方剂“归脾汤”;若单纯血虚心悸、失眠,可单用桂圆肉煮服,或配伍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养心安神药;气血不足致头晕乏力、面色无华,可配伍黄芪、当归、阿胶等益气养血之品,现代临床还用于治疗神经衰弱、贫血、产后虚弱等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者。

(二)桂圆核

性味:涩,温。
归经:肝、脾、肾经。
功效:行气散结,止血定痛,燥湿杀虫。
主治:用于疝气疼痛、瘰疬、创伤出血、疥癣、湿疮等。

桂圆核味涩性温,能行气散结、止痛,尤善治疝气痛,常配荔枝核、橘核、川楝子等,如“疝气内消丸”;若治瘰疬(淋巴结核),可单用桂圆核煅存性,研末调敷,或配夏枯草、贝母、玄参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药;外用可止血,如将桂圆核研末撒于患处,治创伤出血;煎水洗或研末调涂,可治疥癣、湿疮等,民间还用桂圆核治疗胃痛、牙痛,取其行气止痛之功。

桂圆 中草药

现代研究与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桂圆肉与桂圆核均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桂圆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1. 化学成分

    • 多糖类:桂圆肉多糖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由葡萄糖、阿拉伯糖、鼠李糖等单糖组成,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疲劳等作用。
    • 黄酮类:如槲皮素、山奈酚等,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保护心血管、抗炎等作用。
    • 皂苷类:如龙眼皂苷,具有镇静、抗焦虑、改善学习记忆等作用。
    • 挥发油:含多种萜烯类化合物,具有抑菌、调节中枢神经等作用。
    • 其他:含有丰富的葡萄糖、蔗糖、蛋白质、维生素(如维生素B、C)、钙、磷、铁等营养成分,能补充能量,促进造血。
  2. 药理作用

    • 增强免疫功能:桂圆肉多糖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 抗氧化与抗衰老:黄酮类成分能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膜和DNA免受损伤,延缓衰老。
    • 促进造血:桂圆肉中的铁、叶酸等成分可促进红细胞生成,改善贫血症状,对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 镇静安神:皂苷类成分能抑制中枢神经兴奋,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改善失眠、焦虑症状。
    • 保护心血管:桂圆肉能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缺血,对高血压、冠心病有一定预防作用。

(二)桂圆核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1. 化学成分

    • 鞣质:含量较高,具有收敛、止血、止泻的作用。
    • 脂肪油:含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润燥、通便、降血脂等作用。
    • 皂苷类:如龙眼核皂苷,具有抗炎、镇痛、抗病毒等作用。
    • 其他:含淀粉、树脂、色素等成分。
  2. 药理作用

    桂圆 中草药

    • 抗炎镇痛:桂圆核皂苷能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急慢性炎症有抑制作用;其鞣质成分也有一定的镇痛效果。
    • 止血:鞣质能使局部血管收缩,蛋白质凝固,形成保护膜,促进止血,对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有一定疗效。
    • 抑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外用可治疗皮肤感染。
    • 其他:脂肪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应用与配伍

(一)桂圆肉的临床应用

  1. 心脾两虚证:归脾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生姜、大枣)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体倦、面色萎黄等,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的经典方剂。
  2. 失眠健忘:单用桂圆肉30g,加莲子、百合各15g,煮水服,用于心阴不足、心火偏亢导致的失眠多梦、心烦口干;或配伍酸枣仁20g,柏子仁15g,远志10g,增强养心安神之效。
  3. 气血两虚证:桂圆肉15g,黄芪30g,当归10g,大枣10枚,煎水服,用于气虚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眼花、月经量少等,可益气养血。
  4. 病后体虚:桂圆肉30g,加白糖适量,隔水蒸熟,早晚分服,用于大病初愈或产后气血亏虚、心悸失眠、食欲不振。

(二)桂圆核的临床应用

  1. 疝气痛:桂圆核(炒焦)30g,荔枝核、橘核各15g,川楝子10g,木香6g,煎水服,或研末冲服,每次3-6g,治疗寒凝肝脉、气滞所致的疝气疼痛。
  2. 瘰疬:桂圆核煅存性,研末,用麻油调敷患处,每日1次;或配夏枯草15g,贝母10g,玄参12g,煎水内服,软坚散结。
  3. 创伤出血:桂圆核研细末,撒于伤口处,压迫止血,用于小面积外伤出血。
  4. 疥癣湿疮:桂圆核煎水,外洗患处,每日2-3次,或配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各15g,增强燥湿杀止痒之效。

使用注意与禁忌

  1. 桂圆肉

    • 性温助热:体内有实热、痰火者不宜服用,如舌红苔黄、口苦咽干、咳吐黄痰、大便秘结等,以免助热生火。
    • 湿阻中焦者慎用:脘腹胀满、纳呆便溏、舌苔厚腻者,因桂圆肉甘腻碍胃,易加重湿滞。
    • 糖尿病患者慎用:桂圆肉含糖量高(约20%-25%),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用量,或遵医嘱。
    • 孕妇慎用:桂圆肉性温,孕妇体质偏热者服用可能导致胎动不安,建议咨询医师。
    • 用量:内服常用量10-15g,大剂量可用30g;外用适量。
  2. 桂圆核

    • 用量:内服常用量10-15g,或研末1.5-3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 孕妇慎用:其行气作用较强,孕妇慎用,以免动胎。

桂圆肉与桂圆核功效对比表

部位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 用法用量
桂圆肉 甘,温;归心、脾、肝经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心悸、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等 内服10-15g,大剂量30g
桂圆核 涩,温;归肝、脾、肾经 行气散结,止血定痛,燥湿杀虫 疝气痛、瘰疬、创伤出血、疥癣、湿疮等 内服10-15g,研末1.5-3g

相关问答FAQs

Q1:桂圆每天吃多少合适?过量食用会有哪些副作用?
A1:桂圆肉作为药食同源之品,健康人群每天食用量建议控制在10-15g(约10-15颗桂圆果肉),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以下副作用:①因性温助热,易上火,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口腔溃疡、便秘等“上火”症状;②甘腻碍胃,过量食用易导致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③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过量食用可能引起血糖波动,建议根据自身体质适量食用,实热、痰火体质及糖尿病患者需谨慎。

Q2:桂圆和红枣、枸杞一起泡水喝有什么功效?适合哪些人群?
A2:桂圆、红枣、枸杞三者搭配,是经典的“气血双补”组合,具体功效及适用人群如下:

  • 功效:桂圆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三者合用,可增强补气血、养心神、滋肝肾的作用,且性质温和,药效协同。
  • 适合人群:①气血不足导致的面色萎黄、头晕乏力、心悸失眠、月经量少者;②过度劳累、熬夜后出现的气血亏虚、精神不振者;③中老年人肝肾不足、视物模糊、腰膝酸软者;④病后或产后体虚、需要调理者。
  • 注意事项:因三者均偏温补,体内有实热(如口苦、便秘、舌苔黄厚)或痰湿(如舌苔厚腻、身体困重)者不宜长期饮用;糖尿病患者需注意红枣的含糖量,可减少红枣用量或用无糖枸杞代替。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东北所有药材图片名称有哪些如何查看全?
« 上一篇 今天
山东道地药材为何道地?其品种、保护与发展策略如何?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