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竹黄为肉座菌科真菌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 P. Henn.)的子座及孢子,多寄生于箭竹、刚竹等禾本科植物嫩枝上,主产于我国四川、浙江、福建等地,夏秋季子座成熟时采收,晒干或烘干入药,其药材呈不规则瘤状,表面粉白色或灰褐色,断面平坦,粉性,气微,味淡,作为传统中药,竹黄在《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均有记载,因寄生于竹子、形如竹节内部“黄心”而得名,应用历史悠久。
性味归经上,竹黄性平,味甘,归心、肝经,其核心功效为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咳化痰,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小儿惊风、百日咳、咳嗽痰多等症,中医认为,风、湿之邪侵袭经络,致气血阻滞,引发关节疼痛,竹黄性平祛风、味甘缓急,既能除湿通络,又能缓解疼痛,对风湿痹痛尤为适宜;其归心、肝经,可平肝息风,故对小儿惊风、抽搐不止有较好疗效;竹黄入肺经,善于止咳化痰,对肺热咳嗽、痰多黏稠或百日咳痉咳不止有调理作用。
现代化学成分研究显示,竹黄富含多种活性物质,是其药理作用的基础,主要成分包括竹红菌素(如竹红菌素A、B)、竹黄菌素、多糖、氨基酸(如精氨酸、赖氨酸)、甾体化合物(如麦角甾醇)及微量元素等,竹红菌素具有显著光敏活性,光照下可产生单线态氧,发挥抗菌、抗病毒作用;多糖成分能调节免疫、清除自由基;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则为机体提供营养,促进组织修复,具体成分及含量如下表:
主要成分 | 含量范围(%) | 主要作用 |
---|---|---|
竹红菌素A | 1-0.5 | 光敏抗菌、抗病毒 |
多糖 | 10-20 | 免疫调节、抗氧化 |
氨基酸(总量) | 5-8 | 营养补充、促进修复 |
麦角甾醇 | 1-3 | 抗炎、调节代谢 |
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竹黄的多种生物活性,抗炎镇痛方面,竹黄提取物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关节炎模型关节肿胀;止咳平喘作用与其抑制咳嗽中枢、降低呼吸道黏膜分泌相关;多糖成分可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免疫功能,对免疫力低下有改善作用;其抗氧化成分能清除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对慢性病辅助治疗有一定潜力,临床应用中,竹黄常与独活、威灵仙配伍治疗风湿痹痛,与贝母、桔梗配伍止咳化痰,或研末外用治疗跌打损伤、疮疡肿毒。
使用需注意,竹黄性质平和,但甘缓壅滞,脾胃虚弱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免影响运化;孕妇及阴虚火旺者慎用,以免助热伤阴;配伍时需避免与温燥之品(如附子、干姜)过量同用,以防耗伤阴液,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关问答FAQs:
问:竹黄和普通竹子(如竹笋、竹叶)是同一种药材吗?
答:不是,竹黄是真菌竹黄的子座,属于药用真菌;而普通竹子(竹笋、竹叶)是禾本科植物竹子的不同部位,竹笋性寒能清热化痰,竹叶能清热除烦,二者来源、功效均不同,不可混用。
问:竹黄可以长期用来治疗慢性咳嗽吗?
答: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竹黄虽能止咳化痰,但需根据咳嗽类型辨证使用(如风寒咳嗽、肺热咳嗽等配伍不同);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辨证论治,定期复诊调整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