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津止渴的中草药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生津止渴是中医治疗津液亏虚所致口渴、咽干、舌燥等症状的重要方法,主要通过运用具有滋养津液、清除热邪或补益气阴的中草药来实现,津液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因外感热邪、燥邪,或内伤久病、气虚不化等因素导致津液生成不足或耗伤过度时,就会出现口干舌燥、烦渴欲饮、小便短少、皮肤干燥等症,生津止渴的中草药通过其性味归经和功效,既能滋养阴液、促进津液生成,又能清除耗伤津液的热邪,从而达到缓解口渴、恢复津液平衡的目的,这类药材在临床应用广泛,既可用于热病伤津、消渴等病症,也可用于日常保健调理。

生津止渴的中草药

清热生津类

此类药材多性寒凉,归肺、胃、心经,能清热邪以存津液,适用于热病津伤、燥热烦渴等症。

  1. 天花粉:性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为清热生津之要药,既能清肺胃实热,又能养阴生津,还可消肿排脓,常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以及疮疡肿毒,临床常配伍芦根、麦冬增强生津止渴之效,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玉液汤,即以天花粉为主,配伍山药、黄芪等治疗消渴,用量一般为10-15g,反乌头,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2. 芦根:性甘,寒,归肺、胃经,以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为长,其味甘多液,清热而不伤胃,生津而不恋邪,适用于热病津伤、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还可用于解河豚鱼毒,常与麦冬、天花粉同用,如《温病条辨》中的五汁饮,以芦根配梨汁、荸荠汁等治疗热病津伤口渴,用量15-30g,鲜品可用30-60g,脾胃虚寒者慎用。

  3. 淡竹叶:性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能清热除烦、生津利尿,尤善清心经之热,除心胸烦热,兼能导热下行从小便而出,适用于热病伤津、口渴心烦、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涩痛,常配伍石膏、麦冬治疗热病烦渴,如《伤寒六书》中的清瘟败毒散,即用淡竹叶清心除烦,用量6-10g,体虚有寒者不宜。

补气生津类

此类药材多性甘平或甘微温,归脾、肺经,能补脾气以生津液,适用于气阴两虚、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倦怠乏力等症。

  1. 太子参:性甘、微苦,平,归脾、肺经,为补气生津之品,药力平和,既能补脾肺之气,又能养阴生津,适用于脾肺气虚、津伤口渴、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尤其适合儿童、老人及病后体虚者,常配伍麦冬、五味子(即生脉散变方)治疗气阴两伤的口干、气短,用量10-30g,实热证慎用。

    生津止渴的中草药

  2. 西洋参:性甘、微苦,凉,归心、肺、肾经,为补气养阴、清热生津之佳品,能补气养阴而不燥,清热生津而不寒,适用于气阴两伤、烦渴、咳喘、痰中带血,以及热病后期津伤不足,常与麦冬、石斛同用,增强养阴生津之效,用量3-6g,另煎兑服,不宜与藜芦同用,脾胃虚寒、阳虚者忌用。

养阴生津类

此类药材多性甘寒或甘微温,归肺、胃、肾经,能滋养阴液、润燥生津,适用于阴虚内热、津液不足所致的口干咽燥、干咳无痰等症。

  1. 麦冬:性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为养阴生津润肺之要药,既能养肺胃之阴,又能清心除烦,还可润肠通便,适用于肺胃阴虚、津伤口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常配伍沙参、玉竹(即沙参麦冬汤)治疗肺胃阴虚的干咳少痰、口干咽燥,用量10-15g,脾胃虚寒、湿浊中阻者慎用。

  2. 石斛:性甘,微寒,归胃、肾经,能养胃生津、滋阴清热、明目强腰,尤善滋养胃阴,为治疗胃阴不足、津伤口渴的要药,适用于热病伤津、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目暗不明、腰膝酸软,临床常用枫斗(石斛加工品)煎服或泡水,用量6-12g,鲜品15-30g,温热病早期不宜过早使用,湿温未化燥者忌用。

  3. 玉竹:性甘,微寒,归肺、胃经,能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作用和缓,不滋腻,不恋邪,适用于肺胃阴虚、燥热咳嗽、津伤口渴、食欲不振,常配伍沙参、麦冬治疗肺燥咳嗽,或与石膏、知母同用治疗胃热津伤,用量10-15g,痰湿内蕴、中寒便溏者忌用。

其他类

  1. 乌梅:性酸,平,归肝、脾、肺、大肠经,能生津止渴、敛肺涩肠、安蛔止痛,其味酸能生津,适用于津伤口渴、久咳久泻、蛔虫腹痛,常配伍天花粉、麦冬治疗消渴口渴,如《世医得效方》中的玉泉丸,即以乌梅配伍生地黄、五味子等,用量6-12g,去核用,外有表邪、内有实热积滞者慎用。

    生津止渴的中草药

  2. 五味子:性酸、甘,温,归肺、心、肾经,能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其酸甘化阴,能生津止渴,适用于津伤口渴、自汗盗汗、久咳虚喘、遗精滑精,常配伍人参、麦冬(即生脉散)治疗气阴两伤的口渴、气短,或与乌梅、天花同用增强生津之效,用量2-6g,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发者忌用。

常用生津止渴中草药归纳表

药材名称 性味归经 主要功效 常用配伍 用量(g) 注意事项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 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芦根、麦冬、山药 10-15 反乌头,不宜与乌头类同用
芦根 甘,寒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麦冬、天花粉、梨汁 15-30(鲜品30-60) 脾胃虚寒者慎用
麦冬 甘、微苦,微寒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沙参、玉竹、五味子 10-15 脾胃虚寒、湿浊中阻者慎用
石斛 甘,微寒 养胃生津,滋阴清热 沙参、麦冬,鲜品可单用 6-12(鲜品15-30) 湿温未化燥者忌用
太子参 甘、微苦,平 补气生津,健脾润肺 麦冬、五味子、黄芪 10-30 实热证慎用
乌梅 酸,平 生津止渴,敛肺涩肠,安蛔 天花粉、麦冬、木瓜 6-12 外有表邪、内有实热者慎用

相关问答FAQs

Q1:生津止渴的中草药适合所有人吗?需要注意哪些禁忌?
A1: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使用生津止渴的中草药,这类药材多偏寒凉或滋腻,需根据体质和辨证选用,脾胃虚寒(表现为畏寒肢冷、腹胀便溏、食欲不振)者慎用寒凉生津药(如天花粉、芦根、麦冬),以免加重脾胃虚寒;湿浊中阻(表现为舌苔厚腻、口黏不渴)者不宜使用滋腻生津药(如石斛、玉竹),以免碍湿伤脾;实热证(表现为高热、大汗、烦渴、脉洪数)虽需清热生津,但需配伍泻实热之品,单用生津药可能药力不足,部分药材有配伍禁忌,如天花粉反乌头,西洋参不宜与藜芦同用,使用前需咨询专业中医师,避免自行用药。

Q2:日常口干舌燥,如何通过食疗或中药茶饮调理?
A2:日常口干舌燥多与阴虚津亏或燥热伤津有关,可通过食疗或中药茶饮调理,阴虚津亏者(口干但不欲饮,或饮后不解渴,伴五心烦热、盗汗)可选用:①麦冬玉竹茶:麦冬10g、玉竹10g、枸杞5g,开水冲泡,代茶饮,养阴生津;②沙参麦冬粥:沙参15g、麦冬10g、粳米50g,煮粥食用,适合胃阴不足者,燥热伤津者(口大渴、喜冷饮,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可选用:①芦根竹叶茶:芦根15g、淡竹叶5g、绿茶3g,开水冲泡,清热生津;②雪梨百合汤:雪梨1个、百合10g、冰糖适量,炖服,润燥生津,若口干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辨证用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亳州中草药交易中心有何独特优势?
« 上一篇 今天
中草药图片大全目录如何帮助快速查找药材图片的详细信息?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