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根类中草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植物地下部分由侧根或不定根膨大形成的肉质块状根,富含淀粉、生物碱、皂苷、挥发油等活性成分,具有补虚、祛瘀、止血、清热等多种功效,这类药材在中医理论中“根入土”,多与脾、肾、肝经相关,常用于调理脏腑功能、治疗慢性疾病,以下从常见品种、采收加工、现代研究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常见块根类中草药及其功效
块根类中草药种类繁多,根据性味功效可分为补虚类、活血类、清热类等,代表性品种如下:
补虚类
-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补气第一要药”,适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等症,现代研究含人参皂苷,能增强免疫力、抗疲劳、调节中枢神经。
- 党参:桔梗科植物党参的根,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健脾益肺,养血生津,药力平和,为平补气血之品,常用于脾肺气虚、气血两亏、津伤口渴。
- 黄芪: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被誉为“补气之长”,适用于气虚乏力、中气下陷、自汗、水肿等。
活血补血类
-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为“血家圣药”,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肠燥便秘者常用。
- 三七: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化瘀止血,活血定痛,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既可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等出血症,也可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清热凉血类
- 地黄: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鲜地黄味甘苦性寒,生地黄味甘性寒,熟地黄(蒸制后)味甘性微温,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血虚萎黄、心悸怔忡、肝肾阴虚者多用。
- 何首乌: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制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生首乌味苦性平,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生首乌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
其他类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和根茎,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被誉为“国老”,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咳嗽痰多、疮疡肿毒等。
- 天冬: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块根,味甘苦性寒,归肺、肾经,养阴润燥,清肺生津,适用于肺燥干咳、顿咳痰黏、腰膝酸软、内热消渴。
采收与加工
块根类中草药的采收时间与加工方法直接影响药效,需根据生长特性及药用部位确定。
- 采收时间:多数块根在秋冬季节采收,此时植物地上部分枯萎,块根养分积累充足,如人参、党参、黄芪多在9-11月采挖;地黄、何首乌则在霜降后采挖,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 加工方法:采挖后需洗净泥土,按大小分类,传统加工包括“切片、干燥、炮制”,如生地黄晒干或烘干为生地,加黄酒蒸制至黑润为熟地;甘草切片后晒干,蜜炙后增强补中益气功效;三七“打熟”(用少量米汤浸润后干燥)便于粉碎和保存有效成分,现代加工还采用冷冻干燥、低温粉碎等技术,保留更多活性成分。
现代研究与应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块根类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调节作用:
- 免疫调节:人参皂苷Rg1、黄芪甲苷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力;
- 心血管保护:三七总皂苷能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肌耗氧量,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辅助治疗;
- 抗衰老与抗氧化:当归阿魏酸、何首乌二苯乙烯苷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延缓衰老;
- 代谢调节:地黄梓醇、黄芪多糖具有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辅助治疗糖尿病。
块根类中草药在制剂开发中应用广泛,如参芪注射液(人参、黄芪)、血府逐瘀口服液(含当归、川芎)、复方丹参滴丸(含三七、丹参)等,成为现代临床常用中成药。
使用注意事项
块根类中草药虽功效显著,但需辨证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 辨证用药:补虚类(如人参、黄芪)适用于气虚体质,实热、气滞者忌用;活血类(如三七、当归)孕妇慎用,月经过多者不宜;清热类(如生地黄、天冬)脾胃虚寒、便溏者需配伍温脾药。
- 配伍禁忌:遵循“十八反”“十九畏”,如人参不宜与藜芦同用,甘草不宜与甘遂、大戟同用。
- 剂量控制:人参过量可能导致失眠、血压升高;甘草长期服用可能引起水肿、低血钾,一般用量3-9g,需遵医嘱。
常见块根类中草药简表
名称 | 来源 | 性味归经 | 功效主治 | 用法用量 |
---|---|---|---|---|
人参 | 五加科人参根 |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经 |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 煎汤,3-9g;或研末,每次1-3g |
党参 | 桔梗科党参根 | 甘,平;归脾、肺经 | 健脾益肺,养血生津 | 煎汤,9-30g |
黄芪 | 豆科黄芪根 | 甘,微温;归脾、肺经 |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 | 煎汤,9-30g |
当归 | 伞形科当归根 |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 煎汤,6-12g |
地黄 | 玄参科地黄块根 | 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 |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 生地黄9-15g;熟地黄9-15g |
三七 | 五加科三七根 | 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 煎汤,3-9g;研粉,每次1-3g |
甘草 | 豆科甘草根和根茎 |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 煎汤,3-9g;生用清热解毒,蜜炙补中益气 |
相关问答FAQs
Q1:块根类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A:需根据体质和药材特性判断,如党参、黄芪等补气药,脾胃虚弱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小剂量服用(一般3-6个月),但需配伍陈皮、砂仁等理气药,防止滋腻碍胃;人参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否则可能导致“人参滥用综合征”(如失眠、烦躁、血压升高);生地黄、何首乌等寒凉药材,脾胃虚寒者不宜久服,以免损伤阳气,建议定期复诊,根据体质变化调整用药方案。
Q2:如何辨别块根类中草药的真伪?
A:可通过“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综合判断,以人参为例:真品(野山参或园参)主根呈“人形”,有“芦头”(根茎)、“芦碗”(茎痕)、“枣核丁”(不定根),断面呈“菊花心”,皮部有黄棕色点状树脂道;伪品(如商陆、华山参)无芦头芦碗,断面可见“罗盘纹”(商陆)或角质样(华山参),味苦或有刺激味,可通过薄层色谱检测有效成分(如人参皂苷),或借助DNA条形码技术进行分子鉴定,确保药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