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钩藤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或无柄果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秋、二季采收,去叶,切段,晒干,其性凉,味甘,归肝、心包经,具有清热平肝、息风定惊之效,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尤以治小儿惊风见长,是平肝息风类药材中的常用药。
植物形态与产地分布
钩藤为常绿木质藤本,小枝方柱形或圆柱形,红褐色,具细纵纹,钩状对生或互生,向下弯曲,钩长1-2.3cm,基部扁阔,叶纸质,椭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6-12cm,宽3-7cm,顶端急尖或圆,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侧脉5-7对;叶柄长0.5-1.2cm,头状花序直径2-3cm,单生叶腋或枝顶,总花梗长3-6cm;花冠管状漏斗形,白色或淡黄色,檐部5裂,蒴果倒卵形或椭圆形,被柔毛,萼片宿存,开裂时两瓣,花期5-7月,果期10-11月。
主产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南等地,其中云南文山、广西百色等地所产钩藤因“钩曲饱满、茎枝细匀”而质优,为道地产区,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亦有栽培,但产量较少。
采收加工与炮制
采收
传统认为钩藤以“秋后采收为佳”,此时有效成分钩藤碱、异钩藤碱等生物碱含量较高,采收时选择带有钩的嫩枝,长度约10-15cm,过老则钩曲不显,药效降低;过嫩则易折断,不易干燥,一般于霜降前后,当钩藤果实由绿变黄时,用镰刀割取带钩的枝条,避免损伤植株,以便来年生长。
加工
采收后的枝条需及时去除叶片,趁鲜切成小段,长度约2-3cm,置通风处阴干,忌暴晒,以免有效成分分解,阴干过程中需定期翻动,防止霉变,干燥后以“钩曲整齐、茎枝细匀、紫红色、无叶无杂质”为佳。
炮制
钩藤生用或炒用均可,临床以生品为主,炮制方法为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切段,干燥,若炒制,取钩藤段,用文火炒至微黄,取出放凉,可缓和其寒凉之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用于肝胃不和之呕吐)。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钩藤的活性成分以生物碱为主,目前已分离出20余种,主要包括:
- 吲哚类生物碱:钩藤碱(rhynchophylline)、异钩藤碱(isorhynchophylline)、柯诺辛碱(corynoxeine)、柯诺辛B碱(corynoxine B)、去氢钩藤碱(uncaridine)等,其中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含量较高,是主要药效物质。
- 三萜类成分: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等。
- 黄酮类成分: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等。
- 其他:挥发油、多糖、有机酸等。
药理作用
钩藤的药理作用广泛,现代研究证实其具有以下功效:
药理作用 | 机制说明 |
---|---|
降压作用 | 钩藤碱通过抑制血管运动中枢、阻断交感神经α受体、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同时促进肾小钠排泄,发挥温和而持久的降压效果,对高血压肝阳上亢型尤为适用。 |
镇静抗惊厥 | 钩藤碱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减少自发性活动,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对士的宁、戊四氮等引起的惊厥有拮抗作用,可能与调节GABA能神经有关。 |
抗血栓形成 | 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改善微循环,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作用。 |
抗炎抗氧化 | 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清除氧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对肝损伤、神经保护有辅助作用。 |
降血糖 | 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辅助改善糖尿病症状。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
性凉,味甘,归肝经、心包经。
功效主治
- 清热平肝: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常配伍天麻、石决明(如天麻钩藤饮);若肝火亢盛,目赤肿痛,可配伍夏枯草、黄芩。
- 息风定惊:用于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常配伍全蝎、僵蚕、羚羊角(如钩藤饮);若小儿高热惊厥,可配伍蝉蜕、连翘。
现代临床还用于治疗高血压、偏头痛、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者。
临床应用与配伍
经典方剂
- 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钩藤12g,天麻9g,石决明18g,杜仲9g,牛膝12g,桑寄生9g,栀子6g,黄芩9g,益母草9g,茯神9g,夜交藤15g,功能平肝息风、清热活血,主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失眠多梦。
- 钩藤饮(《普济方》):钩藤、羚羊角、全蝎、木香、甘草等,功能清热息风、镇惊止痉,主治小儿惊风、四肢抽搐。
常用配伍
- 配天麻:天麻平肝息风,钩藤清热平肝,二者相须为用,增强平肝息风之效,为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要药。
- 配石决明:石决明平肝潜阳,钩藤清热息风,一潜一清,共奏平肝之效,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 配蝉蜕、僵蚕:蝉蜕疏散风热、定惊,僵蚕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与钩藤配伍,增强息风止痉之效,适用于小儿惊风、破伤风。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用:钩藤性凉,易伤脾胃,脾虚便溏、胃寒呕吐者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
- 煎煮方法:钩藤含生物碱类成分,久煎易破坏,有效成分溶出率降低,故需后下,即在其他药物煎煮10-15分钟后,再加入钩藤煎煮5-10分钟即可,或用沸水泡服。
- 孕妇慎用:传统认为钩藤可致滑胎,现代研究虽未明确,但为安全起见,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不宜与藜芦同用:中药“十八反”记载,钩藤与藜芦属“相反”,同用可能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相关问答FAQs
Q1:钩藤煎煮时为什么需要后下?
A:钩藤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吲哚类生物碱(如钩藤碱、异钩藤碱),这类成分对热不稳定,若长时间煎煮(超过20分钟),易被高温分解破坏,导致药效降低,实验研究表明,钩藤后下煎煮时,生物碱溶出率较高,且能保持成分稳定,故临床需后下,一般在其他药物煎煮10-15分钟后加入,再煎煮5-10分钟即可,或采用沸水冲泡的方式服用。
Q2:钩藤和天麻在平肝息风功效上有什么区别?
A:钩藤与天麻均能平肝息风,常相须为用,但二者功效侧重不同:
- 钩藤:性凉,味甘,以“清热平肝”为主,兼能息风定惊,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属热证)及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尤其小儿惊风),其降压、镇静作用较显著。
- 天麻:性平,味甘,以“息风止痉”见长,兼能平肝潜阳,适用于各种肝风内动之抽搐(如破伤风、癫痫)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无论寒热),其息风止痉作用更强,对肢体麻木、手足不遂也有良效。
钩藤“清热”更优,天麻“息风”更佳,临床需根据病情寒热虚实辨证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