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火的中草药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心火亢盛是中医常见的证候,多因情志不畅、过食辛辣或热病后期导致,临床常见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尖红绛等症状,清心火的中草药多为苦寒或甘寒之品,能入心经,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安神定志等机制缓解症状,以下从单味药、配伍应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常见清心火的中草药。

清心火的中草药

常用清心火单味中草药

  1. 黄连
    性味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为清心火之要药,尤善清泻心经实火,兼能燥湿、泻火解毒,其功擅清心除烦,治疗心火亢盛所致的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口舌生疮,常与栀子、竹叶配伍(如黄连解毒汤);若治胃热呕吐、湿热泻痢,亦可配伍黄芩、木香等,内服煎汤用量2-5g,过量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2. 莲子心
    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成熟种子中的干燥幼叶及胚根,性味苦寒,归心、肾经,长于清心火、交通心肾,且味苦性平,不伤脾胃,主治心火亢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心悸失眠、遗精等,常与麦冬、生地黄同用(如清心莲子饮),用量一般为2-5g,打碎后入药可提高有效成分溶出率。

  3. 栀子
    性味苦寒,归心、肺、三焦经,能泻三焦实火,尤善清心除烦、利湿退黄,其清心火作用较强,适用于热病心烦、高神昏、湿热黄疸及血热吐衄,常配伍淡豆豉以透邪解热(如栀子豉汤);外用可治跌打损伤、肿痛,内服3-10g,炒焦可缓和苦寒之性,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

  4. 淡竹叶
    性味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能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甘寒而不伤胃,尤宜治心火下移小肠所致的小便短赤涩痛,常与生地黄、木通配伍(如导赤散),治疗热病烦渴、口疮尿赤;亦可煎汤代茶饮,用于日常清心除烦,用量6-10g,鲜品15-30g,孕妇慎用。

    清心火的中草药

  5. 连翘
    性味苦微寒,归心、肺、小肠经,为“疮家圣药”,既能清心泻火,又能消散痈肿疮毒,长于清解心经热毒,治疗热入心包所致的高热神昏、烦躁谵语,常与金银花、黄连同用(如清营汤);外用可治乳痈、瘰疬,用量6-15g,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忌用。

  6. 生地黄
    性味甘苦寒,归心、肝、肾经,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其性偏凉,善清营分血热,治心火炽盛迫及血分所致的舌绛烦热、吐血衄血,常与玄参、麦冬配伍(如清营汤);生地黄炭可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出血证,用量10-30g,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需配伍健脾药同用。

  7. 竹叶卷心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幼叶或卷而未放的嫩叶,性味甘淡寒,归心、胃经,清心火之力较淡竹叶更强,尤善清心除烦、透散伏热,适用于温病热入心包所致的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常与水牛角、玄参同用;亦治口舌生疮、小儿夜啼,用量3-6g,鲜品15-30g,煎汤后宜后下。

  8. 灯心草
    性味甘淡微寒,归心、肺、小肠经,能清心火、利小便,性味平和,不伤正气,主治心火亢盛所致的失眠、小儿夜啼,以及心火下移小肠的小便涩痛,常与木通、车前子配伍(如导赤散),内服1-3g,研末冲服或入丸散,外用可烧研吹喉治喉痹。

    清心火的中草药

清心火中草药配伍应用

临床应用时,常根据心火虚实(实火多见烦躁、口疮、便秘;虚火多见低热、心悸、盗汗)及兼夹症状(如夹湿、夹痰、血热)配伍用药,经典方剂如:

  •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泻火解毒,治三焦热盛、高烦躁、口疮咽痛。
  • 导赤散(生地黄、木通、淡竹叶、甘草梢):清心利水,治心火下移小肠的小便赤涩、口舌生疮。
  • 清营汤(犀角、生地黄、玄参、竹叶卷心等):清营透热,治热入心营、舌绛烦热、神昏谵语。

清心火中草药应用注意事项

  1. 辨证用药:需区分实火与虚火,实火宜苦寒直折(如黄连、栀子),虚火当滋阴降火(如生地黄、麦冬),误用苦寒易伤脾胃。
  2. 中病即止:苦寒药久服易损伤阳气,症状缓解后需及时停药或配伍健脾药(如党参、白术)调理。
  3. 特殊人群:孕妇、脾胃虚寒者、年老体弱者慎用,需在医师指导下减量或配伍温中、益气药。

清心火中草药简表

药物名称 性味归经 功效 主治 常用量(g) 注意事项
黄连 苦寒,归心、脾经 清心泻火,燥湿解毒 心火烦躁、口舌生疮 2-5 脾胃虚寒者忌用
莲子心 苦寒,归心、肾经 清心火,交通心肾 心悸失眠、遗精口疮 2-5 打碎入药
栀子 苦寒,归心、肺经 泻火除烦,利湿退黄 烦躁失眠、湿热黄疸 3-10 炒焦缓和药性
淡竹叶 甘淡寒,归心、胃经 清心除烦,利小便 小便短赤、口疮烦渴 6-10 孕妇慎用
连翘 苦微寒,归心、小肠经 清心泻火,消痈散结 热病神昏、疮肿喉痹 6-15 脾胃虚寒者忌用

相关问答FAQs

Q1:清心火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A1:不建议长期服用,清心火的中草药多性苦寒(如黄连、栀子),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畏寒等症,若症状持续,需在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实火症状缓解后可改为滋阴降火或调理脾胃的药物(如麦冬、山药)巩固疗效,或采用间断服药的方式,避免苦寒伤正。

Q2:心火亢盛和阴虚火旺有什么区别,用药有何不同?
A2:心火亢盛多由情志、饮食等实邪引起,表现为面红目赤、口舌生疮、烦躁易怒、小便短赤、舌尖红绛、苔黄等,属“实火”,治疗以苦寒直泻为主,常用黄连、栀子、莲子心等;阴虚火旺多因久病耗伤阴液或热病后期所致,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心悸失眠、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属“虚火”,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常用生地黄、麦冬、玄参、知母等,忌用纯苦寒药以免伤阴。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药材紫苏图片
« 上一篇 09-30
中药材钩腾的功效、作用及使用方法有哪些?
下一篇 » 09-3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