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木类中药材有何独特功效?应用时需注意哪些问题?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7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灌木类中药材是我国中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植株形态低矮、分枝密集,多为木本植物,具有适应性强、分布广泛、药用部位多样等特点,从传统中医理论到现代临床应用,灌木类中药材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资源储备,在疾病防治、养生保健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从药用部位分类出发,详细介绍常见灌木类中药材的形态特征、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主要成分,并其采收炮制要点,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中药材 灌木

根及根茎类灌木中药材

根及根茎是灌木类中药材中药用价值较高的部位,其有效成分积累丰富,临床应用广泛,典型代表包括苦参、檗木(小檗)和牡丹皮。

苦参为豆科槐属灌木,高1-2米,根圆柱形,外皮黄褐色;枝被疏毛,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状披针形,性寒,味苦,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效,常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黄疸、带下阴痒、湿疹疥癣等症,主要成分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及黄酮类化合物。

檗木(小檗)为小檗科小檗属灌木,高1-3米,枝条灰色,具纵棱,刺三分叉;单叶互生,叶片菱状卵形或长圆状菱形,性寒,味苦,归心、肝、胃、大肠经,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泻痢、黄疸热淋、痈肿疮毒等,主要含小檗碱、巴马汀及黄连碱,现代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菌、抗炎、降血糖等作用。

牡丹皮为毛茛科牡丹属灌木,高0.5-2米,根皮灰褐色,内层粉红色;枝粗壮,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性微寒,味苦、辛,归心、肝、肾经,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适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经闭痛经、癥瘕积聚等,主要成分为丹皮酚、芍药苷及丹皮酚苷,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微循环等功效。

根及根茎类灌木中药材主要信息表
| 药材名称 | 植物形态(简要) | 药用部位 | 性味归经 | 功效主治 | 主要成分 |
|----------|------------------|----------|----------|----------|----------|
| 苦参 | 灌木,高1-2m,根圆柱形,枝被疏毛,奇数羽状复叶 | 根 |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黄酮类 |
| 檗木(小檗) | 灌木,高1-3m,枝灰色具纵棱,刺三分叉,单叶互生 | 根及茎皮 |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 |
| 牡丹皮 | 灌木,高0.5-2m,根皮灰褐色内层粉红,二回三出复叶 | 根皮 | 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 丹皮酚、芍药苷、丹皮酚苷 |

茎类灌木中药材

茎类灌木中药材多取其木质茎或藤茎,富含生物碱、黄酮及木质素类成分,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主要功效,典型代表为鸡血藤和忍冬藤(金银花藤)。

鸡血藤为豆科密花豆属藤状灌木,老茎直径可达3厘米,断面红褐色,如鸡血状;羽状复叶,小叶卵形或椭圆形,性温,味苦、甘,归肝、肾经,具有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之效,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风湿痹痛、麻木瘫痪及血虚萎黄等,主要含刺芒柄花素、芒柄花苷及儿茶素,现代研究表明其能促进造血功能、改善微循环、抗炎镇痛。

忍冬藤为忍冬科忍冬属半常绿缠绕灌木,枝条中空,幼枝密被柔毛;叶对生,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性寒,味甘,归肺、胃经,可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疮疡、风湿热痹及关节红肿热痛等,主要含绿原酸、木犀草苷及异绿原酸,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解热抗炎作用。

茎类灌木中药材主要信息表
| 药材名称 | 植物形态(简要) | 药用部位 | 性味归经 | 功效主治 | 主要成分 |
|----------|------------------|----------|----------|----------|----------|
| 鸡血藤 | 藤状灌木,老茎断面红褐色,羽状复叶 | 茎 | 苦、甘,温;归肝、肾经 | 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 刺芒柄花素、芒柄花苷、儿茶素 |
| 忍冬藤 | 半常绿缠绕灌木,枝中空幼枝密毛,叶对生 | 茎枝 | 甘,寒;归肺、胃经 | 清热解毒,疏风通络 | 绿原酸、木犀草苷、异绿原酸 |

中药材 灌木

叶类灌木中药材

叶类灌木中药材取其叶片,多具清热解毒、止咳平喘之效,应用历史悠久,常见品种有构骨叶和冬青叶。

构骨为冬青科冬青属常绿灌木,叶革质,硬而厚,矩圆形或卵状矩圆形,边缘有2-5个硬刺齿;花黄绿色,簇生于叶腋,性凉,味苦、涩,归肝、肾经,能养阴清热、补肝肾,用于肺痨咯血、骨蒸潮热、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主要含熊果酸、齐墩果酸及黄酮类,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肿瘤等潜在活性。

冬青为冬青科冬青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边缘有疏锯齿;花白色,簇生,性微寒,味苦,归肺、肝经,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烫伤及跌打损伤等,主要含冬青苷、挥发油及鞣质,外用可促进伤口愈合、抗炎镇痛。

叶类灌木中药材主要信息表
| 药材名称 | 植物形态(简要) | 药用部位 | 性味归经 | 功效主治 | 主要成分 |
|----------|------------------|----------|----------|----------|----------|
| 构骨叶 | 常绿灌木,叶革质硬厚,边缘有硬刺齿 | 叶 | 苦、涩,凉;归肝、肾经 | 养阴清热,补肝肾 | 熊果酸、齐墩果酸、黄酮类 |
| 冬青叶 | 常绿灌木,叶椭圆形边缘有疏锯齿 | 叶 | 微苦,寒;归肺、肝经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冬青苷、挥发油、鞣质 |

花类灌木中药材

花类灌木中药材以其花朵为药用部位,气味芬芳,多具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效,代表品种为金银花和杜鹃花。

金银花为忍冬科忍冬属半常绿灌木,花成对腋生,初开白色,后变黄色;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性寒,味甘,归肺、心、胃经,是清热解毒的良药,常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及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等,主要含绿原酸、木犀草苷及异绿原酸,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

杜鹃花为杜鹃花科杜鹃属灌木,花冠漏斗形,玫瑰色、鲜红色或淡紫色;叶片卵形或椭圆形,性平,味甘、酸,归肺、肾经,可清热解毒、化痰止咳、调经,用于支气管炎、百日咳、肾虚耳鸣、月经不调及跌打损伤等,主要含槲皮素、杜鹃花苷及挥发油,具有镇咳、祛痰、抗炎等作用。

花类灌木中药材主要信息表
| 药材名称 | 植物形态(简要) | 药用部位 | 性味归经 | 功效主治 | 主要成分 |
|----------|------------------|----------|----------|----------|----------|
| 金银花 | 半常绿灌木,花成对腋生,初白后黄 | 花蕾 | 甘,寒;归肺、心、胃经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绿原酸、木犀草苷、异绿原酸 |
| 杜鹃花 | 灌木,花冠漏斗形,玫瑰色或红色 | 花 | 甘、酸,平;归肺、肾经 | 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 槲皮素、杜鹃花苷、挥发油 |

果类灌木中药材

果类灌木中药材以其成熟果实为药用,多具补益肝肾、收敛固涩之效,常见品种为枸杞子和覆盆子。

中药材 灌木

枸杞子为茄科枸杞属灌木,枝条细长,下垂,花淡紫色,浆果红色,卵形或椭圆形,性平,味甘,归肝、肾经,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经典药材,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虚劳咳嗽及消渴等,主要含枸杞多糖、甜菜碱及玉米黄素,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衰老、保护视力、调节血糖等作用,既是中药,也是药食同源佳品。

覆盆子为蔷薇科悬钩子属灌木,枝褐色,有刺,聚合果红色,由小核果组成;叶片卵形或宽卵形,性温,味甘、酸,归肝、肾经,能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适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阳痿早泄、目暗昏花等,主要含鞣质、有机酸及覆盆子酮,具有拟雌激素样作用、改善肾功能、抗氧化等功效。

果类灌木中药材主要信息表
| 药材名称 | 植物形态(简要) | 药用部位 | 性味归经 | 功效主治 | 主要成分 |
|----------|------------------|----------|----------|----------|----------|
| 枸杞子 | 灌木,枝细长下垂,花淡紫,浆果红色 | 果实 | 甘,平;归肝、肾经 |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 枸杞多糖、甜菜碱、玉米黄素 |
| 覆盆子 | 灌木,枝褐色有刺,聚合果红色 | 果实 | 甘、酸,温;归肝、肾经 | 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 | 鞣质、有机酸、覆盆子酮 |

灌木类中药材的采收与炮制

灌木类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因药用部位而异:根及根茎类多在秋冬植株休眠期采挖,此时有效成分积累充足;茎类多在夏秋生长旺盛期采收,取其木质茎或藤茎;叶类多在生长季采叶,以花前或果实未成熟时质量最佳;花类需在花蕾期或初开时采收,避免有效成分流失;果实类则在成熟时采收,确保药效。

炮制方法需根据药材性质和临床需求确定,常见方法包括净制(去除杂质)、切制(切片、段)、炒制(清炒、麸炒、蜜炙)及蒸制等,生地黄蒸制后变为熟地黄,药性由寒转温,功效转为滋阴补血;金银花炒炭后增强止血作用;苦参用甘草水炮制可降低苦寒之性,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合理的炮制可增效减毒,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灌木类中药材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多样的药用部位和确切的临床疗效,成为中医药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其药理作用和活性成分不断被阐明,为开发新药、拓展应用领域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也需注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现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

FAQs

灌木类中药材与乔木类在药用上有何区别?
答:灌木类中药材植株低矮(通常高不足5米),分枝多,生长周期相对较短,药用部位(根、茎、叶、花、果)获取便捷,且部分种类(如枸杞、金银花)可人工栽培,资源更新快;乔木类中药材高大(通常高5米以上),木质部发达,药用部位以根皮、茎皮、果实为主(如黄柏、杜仲),生长周期长,野生资源易枯竭,药效上,灌木类多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清”法作用,乔木类则侧重补益肝肾、安神益智等“补”法作用,但并非绝对,需结合具体药材分析。

采集灌木类中药材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采集时需注意“适时”“适量”“保护资源”三原则,一是适时,根据药用部位确定最佳采收期,如金银花在花蕾期采,枸杞子在果实变红时采,确保有效成分含量最高;二是适量,避免过度采挖,尤其对野生资源,需保留母株和繁殖器官,如采根时留部分根茎以保证再生;三是保护生态环境,禁止使用剧毒农药、禁用期采集,避免破坏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做好记录,为资源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哪些药材能滋阴降火?不同体质人群如何正确选用?
« 上一篇 昨天
硼砂中药材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