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药材市场为何搬迁?新址定在何处?对商户有何影响?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便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药都”美誉传承千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传统药材市场在设施、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局限性逐渐显现,搬迁升级成为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西安药材市场的搬迁工作稳步推进,不仅关系到数千商户的生计,更对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城市功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药材市场搬迁

搬迁背景:从“老字号”到“新需求”的转型驱动

西安传统药材市场多位于主城区核心地段,如自强东路、长乐西路等区域,这些市场形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和商户聚集效应,一度辐射西北乃至全国,但历经数十年发展,其固有弊端日益突出:设施老化,多数市场仍为传统大棚式建筑,仓储条件简陋,缺乏温湿度控制、防虫防霉等现代化设施,难以满足中药材存储规范;交通拥堵,市场周边道路狭窄,货运车辆与行人混行,高峰期拥堵严重,影响物流效率;安全隐患,部分市场消防设施陈旧,电气线路老化,且商户违规住人、货物堆放杂乱等问题频发,存在较大安全风险;业态落后,传统“一对一”批发模式为主,缺乏标准化分拣、质量检测、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难以适应现代中医药产业对供应链效率和质量追溯的要求。

西安作为国家中医药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正全力打造“中医药之都”,亟需一个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中药材交易平台,在此背景下,药材市场搬迁被纳入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重点工程,旨在通过“退城入园”实现产业集聚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

新市场选址与规划:打造现代化中医药产业枢纽

经过多轮论证,西安药材市场新址最终选定在国际港务区及周边区域,这一选址充分考量了交通物流、产业配套、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国际港务区作为西安“一带一路”核心承载区,拥有中欧班列(西安)、西安港等物流枢纽,可实现中药材快速集散;周边已形成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集群,具备产业链协同优势;政府规划配套建设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电商交易平台及科研办公区,打造“产、供、销、研”一体化产业生态。

新市场规划总占地面积约50万平方米,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设置标准化商铺500余间,配套20000平方米现代化仓储区(配备智能温控、溯源系统)、3000平方米质量检测中心(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实现农残、重金属等项目快速检测)及5000平方米电商直播基地,二期、三期工程预计2025年完工,将新增中药材深加工、中医药文化展示、冷链物流等功能,目标建成“西北第一、全国前三”的现代化中药材交易中心。

以下为传统市场与新市场核心指标对比:

对比维度 传统市场(自强东路等) 新市场(国际港务区)
地理位置 主城区核心区,交通拥堵 国际港务区,紧邻高速、铁路、港口
市场规模 占地约5万平方米,商户300余家 规划占地50万平方米,商户超1000家
设施条件 传统大棚式,无温控、检测设施 现代化楼宇,智能仓储、检测中心全覆盖
交易模式 线下批发为主,信息不对称 “线上+线下”融合,电商直播、溯源系统
物流效率 货车通行受限,配送时效低 专业物流园区,24小时通关,辐射全国
安全标准 消防设施陈旧,安全隐患多 一级消防标准,智能监控全覆盖

搬迁过程:平稳过渡与商户赋能双管齐下

药材市场搬迁涉及数千商户、数万吨货物及复杂利益关系,为保障搬迁顺利进行,西安市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分批搬迁、政策扶持、服务保障”三步走方案。

分批搬迁:按照“成熟一批、搬迁一批”原则,将商户分为优先搬迁类(如规模化企业、电商商户)和引导搬迁类(中小散户),优先搬迁类商户于2023年6月前入驻新市场,引导搬迁类商户给予2023年底前的过渡期,避免市场“空转”。

西安药材市场搬迁

政策扶持:出台《西安药材市场搬迁扶持办法》,对搬迁商户给予三年租金减免(前两年免租,第三年减半)、物流补贴(搬迁运输费用补贴30%)、税收优惠(三年内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半)等支持;设立2000万元专项基金,为商户提供低息贷款,用于装修、设备采购等。

服务保障:在新市场建设“一站式”服务中心,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物流对接、电商培训等服务;组织“中医药电商培训班”,邀请平台运营、直播带货专家授课,帮助传统商户转型线上;开通“市场专线公交”,连接主城区与新市场,方便商户及采购商往返。

尽管如此,搬迁过程中仍面临挑战:部分老商户对新市场位置存疑,担心客流流失;中小商户资金压力大,难以承担搬迁成本;新市场周边配套(如餐饮、住宿)尚不完善,对此,工作组通过组织采购商实地考察、联合电商平台开展“新市场采购节”、协调周边商户入驻配套商业区等措施,逐步化解矛盾,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新市场入驻率达85%,日均交易额突破800万元,较传统市场增长20%。

搬迁影响: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的“双赢”之路

西安药材市场搬迁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产业能级的跃升,其影响已逐步显现。

对商户而言:短期阵痛后迎来发展新机遇,新市场现代化仓储和检测设施降低了货物损耗率(从传统市场的15%降至5%),质量追溯系统提升了采购商信任度,线上交易平台打破了地域限制,部分商户线上交易额占比已超60%,经营当归、黄芪等药材的“秦药商行”入驻新市场后,通过电商直播拓展客户,年销售额从500万元增至1500万元。

对产业而言:推动中药材流通标准化、规模化,新市场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建立“产地准入+市场抽检+全程溯源”的质量管控体系,杜绝劣质药材流通;集聚效应吸引了上下游企业(如中药饮片厂、提取物企业)入驻,形成“种植-加工-交易-研发”完整产业链,预计2025年带动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

对城市而言: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功能品质,传统市场腾退后,原址将改造为城市公园、社区服务中心及商业综合体,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改善人居环境;国际港务区通过药材市场集聚,进一步强化“一带一路”中医药贸易枢纽地位,助力西安打造“国际中医药港”。

西安药材市场搬迁

对消费者而言:药材质量更有保障,购买渠道更便捷,新市场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溯源系统,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线上平台的普及,使偏远地区采购商可直接下单,减少中间环节,部分常用药材价格下降10%-15%。

未来展望:从“交易中心”到“产业引擎”的跨越

随着新市场全面建成,西安药材市场将不再局限于传统交易功能,而是向“产业服务+科技创新+文化传播”综合平台转型,计划建设“中医药数字大脑”,整合交易数据、质量检测信息、价格指数等资源,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提供数据支持;设立中医药研发中心,联合高校、企业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改良、新药研发等创新;举办“国际中医药博览会”,打造全球中医药交流合作品牌。

此次搬迁,是西安在中医药产业领域的一次“自我革命”,既传承了“药都”的历史底蕴,又注入了现代化、国际化的时代内涵,随着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西安有望成为全国中药材流通的“价格风向标”和“质量标杆”,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西安力量”。

相关问答FAQs

Q1:搬迁后,传统市场的老商户能否适应新环境?政府有哪些帮扶措施?
A1:针对老商户适应问题,政府推出“一对一”帮扶机制:组织新市场运营方、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对接商户,提供装修指导、线上运营培训、物流优惠等服务;设立“商户转型基金”,对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拓展业务的商户给予销售额5%的奖励(上限10万元),新市场定期举办“采购对接会”,邀请全国药企、医院、药店等采购商实地考察,帮助商户稳定客源,数据显示,目前80%的老商户已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经营,适应情况良好。

Q2:新市场距离主城区较远,普通市民购买中药材是否更不方便?
A2:新市场虽位于国际港务区,但通过“线下体验+线上配送”模式,市民购买渠道反而更便捷,线下方面,新市场设有“市民零售区”,提供小包装中药材及饮片,并开通市区免费接驳巴士(周末及节假日运营);线上方面,商户入驻京东、天猫等平台,同时新市场自建“西安药材”小程序,支持1小时达市区配送,传统市场部分商户在主城区社区保留“便民代购点”,市民可就近下单,由新市场直接发货,既方便又保证品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硼砂中药材
« 上一篇 昨天
药材芍药种植中,选地、育苗、田间管理有哪些技术要点?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