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是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为临床常用解表药,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肝郁气滞、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等症,由于柴胡来源植物不同,药材性状存在差异,掌握其图片识别特征对正确使用至关重要。
来源与植物形态
柴胡分为北柴胡(习称“硬柴胡”)和南柴胡(习称“软柴胡”),二者来源及植物形态差异明显,是图片识别的核心依据。
北柴胡
来源: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的干燥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常呈分歧状,表面棕褐色或灰褐色,有密集的横皱纹及疣状突起,茎直立,单一或2-3分枝,高45-90厘米,上部多分枝,表面有细纵纹,基生叶倒披针形或宽椭圆形,长10-15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缩成柄,叶脉7-9条;茎中部叶广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叶基略抱茎,叶缘有白色软骨质边缘,复伞形花序多数,花序梗细长,伞幅4-10;小总苞片5-6,披针形;花瓣5,黄色,卵形,先端向内弯曲;双悬果长圆形,长3-5毫米,宽约2毫米,棱翅状,淡棕色。
南柴胡
来源:伞形科植物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非木质化,细圆锥形,常不分歧或稍分歧,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细纵纹及支根痕,茎细而柔软,高30-65厘米,上部多分枝,略呈之字形弯曲,基生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7-15厘米,宽2-6毫米,先端渐尖,具短柄;茎生叶较小,线形,叶基抱茎,叶脉5-7条,平行,复伞形花序较少,伞幅3-9;小总苞片3-5,线形;花瓣5,黄色,小椭圆形;双悬果卵圆形,长2-3毫米,宽约1.5毫米,棱稍凸起,淡红棕色。
药材性状与图片识别要点
柴胡的图片识别需结合根的形态、表面特征、断面及气味,北柴胡与南柴胡差异显著,具体对比如下:
特征 | 北柴胡(硬柴胡) | 南柴胡(软柴胡) |
---|---|---|
根形状 | 圆柱形或长圆锥形,多分歧,根头膨大,残留茎基 | 圆锥形,较少分歧,根头不明显,无茎基残留 |
表面颜色 | 棕褐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及疣状突起 | 红棕色或棕红色,有细纵纹及支根痕,无疣状突起 |
质地 | 质硬,不易折断 | 质软,易折断 |
断面特征 | 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纤维性,可见放射状纹理 | 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平坦,无纤维性 |
气味 | 气微香,味微苦 | 气微,味微苦、稍涩 |
图片关键词 | 根粗壮、分歧多、表面疣状突起、断面纤维性 | 根细长、分歧少、表面光滑、断面平坦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肝、胆、三焦经。
- 功效主治:
- 疏散退热: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少阳证),常配黄芩(如小柴胡汤);
- 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常配当归、白芍(如逍遥散);
- 升举阳气:用于气虚下陷、子宫脱垂、脱肛,常配黄芪、升麻(如补中益气汤)。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解热生用量可稍大(10-15克),疏肝解郁宜醋炙(醋柴胡),升阳举陷宜生用。
- 注意事项:
- 柴胡性升散,真阴亏损、肝阳上亢者忌用(如头晕目眩、烦躁易怒);
- 大剂量使用(>15克/日)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 反藜芦(中药“十八反”),不宜同用。
图片识别归纳
通过图片区分柴胡时,需重点关注根的形状(北柴胡粗壮分歧、南柴胡细长少分歧)、表面特征(北柴胡有疣状突起、南柴胡光滑)、断面质地(北柴胡纤维性、南柴胡平坦)及气味(北柴胡微香、南柴胡无特殊气味),若图片中可见植物茎叶,北柴胡茎上部多分枝、叶广披针形,南柴胡茎细软呈之字形、叶线形,可作为辅助判断依据。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通过图片区分北柴胡和南柴胡?
A1:可通过以下关键特征区分:①根形状:北柴胡粗壮多分歧,南柴胡细长少分歧;②表面:北柴胡有疣状突起和纵皱纹,南柴胡红棕色、光滑无疣状突起;③断面:北柴胡纤维性、木部放射状明显,南柴胡平坦、无纤维性;④气味:北柴胡微香,南柴胡气味较淡,若含植物部分,北柴胡叶广披针形,南柴胡叶线形。
Q2:柴胡的炮制方法有哪些?功效有何不同?
A2:柴胡常见炮制方法有生柴胡、醋柴胡、酒柴胡,生柴胡长于疏散退热;醋柴胡(用米醋拌炒)能增强疏肝止痛作用,常用于肝郁胁痛;酒柴胡(用黄酒拌炒)可升阳举陷之力,多用于气虚下陷,炮制后颜色变化:生柴胡黄棕色,醋柴胡微黄带焦斑,酒柴胡深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