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石蟾蜍有何独特功效与使用禁忌?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中草药石蟾蜍,又名癞蛤蟆、癞刺、蟾蜍皮,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全体,其性味辛、凉,有毒,归心、胃、肝、肺经,是我国传统中药中具有攻毒散结、消肿止痛、开窍醒神功效的常用药材,石蟾蜍的应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历代医籍中均有对其功效与主治的描述,现代药理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其抗肿瘤、强心、抗炎等多药理活性,但因毒性较强,临床应用需严格遵循辨证论治与剂量规范。

中草药石蟾蜍

来源与性状

石蟾蜍的基原动物主要为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和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Schneider),前者体型较大,体长7-10cm,皮肤粗糙,全身布满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耳后腺大而扁,呈椭圆形),体色黄褐、黑褐或灰绿色,腹面乳黄或浅灰色,无斑纹;后者体型略小,吻棱显著,眶上缘有黑色骨质棱,耳后腺较小,体色多为黄棕色或棕红色,腹面有黑色斑纹,二者均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栖息于潮湿环境如田间、沟边、草丛中,夏秋二季捕捉,捕捉后除去内脏,洗净晒干或烘干,即得干燥全体。

干燥石蟾蜍呈扁圆形或不规则形,头略扁,口阔,吻端圆,眼球突出,背部密布瘰疣,皮肤易脱落,质脆易折,断面皮肉不分,气微腥,味初甜后麻舌,以只完整、身干、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石蟾蜍的活性成分复杂,主要包括蟾蜍甾烯类(蟾毒配基类)、蟾蜍色胺类、多糖、氨基酸、有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其中蟾蜍甾烯类和蟾蜍色胺类是其主要毒性成分和药效物质基础。

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

成分类别 代表成分 结构特点 主要药理作用
蟾蜍甾烯类 蟾毒灵、华蟾毒精、脂蟾毒配基 含α-吡喃酮环,强心苷元结构 强心、抗肿瘤、抗炎、麻醉
蟾蜍色胺类 蟾蜍色胺、去氢蟾蜍色胺 吲哚衍生物,含二羟乙基氨基侧链 致幻、镇痛、升压
多糖 蟾蜍多糖AB、蟾蜍糖蛋白 由葡萄糖、半乳糖等组成的大分子 免疫调节、抗病毒、抗肿瘤辅助
氨基酸及微量元素 天冬氨酸、谷氨酸、硒、锌 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与微量元素 营养补充、抗氧化、增强免疫力

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石蟾蜍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抗肿瘤作用

蟾蜍甾烯类成分是其抗肿瘤的核心物质,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生长: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蟾毒灵可激活Caspase蛋白酶家族,下调Bcl-2蛋白表达,促进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诱导肝癌、肺癌、胃癌等肿瘤细胞凋亡;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脂蟾毒配基能下调VEGF、HIF-1α等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切断肿瘤营养供应;③逆转多药耐药:通过抑制P-糖蛋白(P-gp)活性,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中草药石蟾蜍

强心与心血管保护

蟾蜍甾烯类成分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增加心肌细胞内Ca²⁺浓度,发挥正性肌力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同时能减慢心率、传导速度,类似强心苷类药物,可用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辅助治疗,其抗氧化成分可清除氧自由基,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抗炎与镇痛

石蟾蜍对多种炎症模型有显著抑制作用,能降低炎症介质(如PGE₂、TNF-α、IL-6)的释放,抑制炎症细胞浸润;蟾蜍色胺类成分通过作用于中枢阿片受体,产生镇痛效果,对慢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有一定缓解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

蟾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其多糖成分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有体外抑制活性;蟾蜍蜍毒能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发挥抗菌作用。

免疫调节

蟾蜍多糖可激活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NK细胞等免疫细胞,促进细胞因子(如IL-2、IFN-γ)分泌,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用于肿瘤辅助治疗和免疫功能低下症。

临床应用

石蟾蜍在中医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痈肿疔疮、咽喉肿痛、龋齿痛、中暑神昏、腹痛吐泻等症,现代临床则拓展至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常以复方或制剂形式应用。

中草药石蟾蜍

中医应用

  • 痈肿疔疮,咽喉肿痛:取石蟾蜍研末,用醋或麻油调敷患处,或与雄黄、朱砂、麝香等配伍制成丸散内服,如《外科正宗》中的“蟾酥丸”,用于治疗疔疮肿毒、咽喉急症。
  • 中暑神昏,腹痛吐泻:石蟾蜍性凉,能开窍醒神,与麝香、冰片、牛黄等配伍,制成“蟾酥注射液”,用于中暑昏厥、腹痛吐泻的急救。
  • 龋齿痛:取少许石蟾蜍粉末塞入龋齿洞内,可快速缓解疼痛,其机制与成分的局部麻醉作用相关。

现代临床应用

  • 肿瘤治疗:以石蟾蜍为主要原料的“华蟾素注射液”“复方蟾酥注射液”广泛用于肝癌、肺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可抑制肿瘤生长、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
  • 慢性心力衰竭:蟾酥提取物制成的“强心灵片”,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用于轻中度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 感染性疾病:外用石蟾蜍制剂治疗皮肤溃疡、带状疱疹,内服用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具有抗炎、抗菌双重作用。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用法用量

  • 内服:入丸散,每次0.015-0.03g(需炮制减毒),多入复方中应用,不宜久服或过量。
  •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涂患处,或用鲜品捣烂外敷。

注意事项

  1. 毒性反应:石蟾蜍主要含蟾蜍毒素,内服过量或未经炮制可导致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头晕、乏力,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休克,需立即停药并抢救。
  2. 禁忌人群:孕妇、体虚者及心脏病患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用药前需做皮试。
  3. 配伍禁忌:不宜与含强心苷类药物(如地高辛)同用,以免增加心脏毒性;反藜芦(中药“十八反”)。
  4. 炮制减毒:生品毒性较强,临床多用炮制品(如酒制、滑石粉烫制),以降低毒性,保留药效。

相关问答FAQs

问:石蟾蜍与蟾酥有什么区别?
答:石蟾蜍与蟾蜍来源相同,但药用部位和加工方式不同,石蟾蜍为蟾蜍科动物的干燥全体,性味辛凉,有毒,功效偏于解毒消肿、开窍醒神,多外用或入复方丸散;蟾酥为蟾蜍耳后腺和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而成,性味辛温,有大毒,功效偏于止痛、开窍,常用于痈肿疔疮、咽喉肿痛、神昏等,多入丸散或制成注射剂,毒性较石蟾蜍更强,临床应用需更严格控制剂量。

问:使用石蟾蜍中毒后如何解救?
答:石蟾蜍中毒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①催吐、洗胃:口服中毒者可先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然后口服活性炭吸附毒素;②对症治疗:出现心律失常时,给予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纠正心动过缓;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呼吸兴奋剂;休克者抗休克治疗;③支持治疗: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保护肝肾功能,严重中毒者需立即送医抢救,避免延误病情。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种子图片有哪些常见品种及识别方法?
« 上一篇 前天
中药材龟板价格为何持续上涨?供需变化与后市走势如何?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