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茴香中药材,药用功效、禁忌及正确食用方法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小茴香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应用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本草纲目》中记载其“补命门火,开胃健脾,调中止呕”,是临床常用的温里药,其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我国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秋季果实初熟时割取果枝,晒干后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得到,小茴香气芳香,味辛、微苦,性温,归肝、肾、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温肾缩尿之效,常用于治疗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及肾虚腰痛、遗尿等症。

小茴香 中药材

从性状鉴别来看,小茴香呈圆柱形,有的稍弯曲,长3-6mm,直径1.5-2.5mm,表面黄绿色或淡黄棕色,两端略尖,顶端残留黄棕色突起的柱基,基部有细小的果梗,分果呈长椭圆形,背面有5条微隆起的纵棱,接合面平坦而较宽,横切面略呈五边形,每个棱槽内有1条油管,合生面有2条油管,油管色淡,显油性,体轻,质较硬,横切面微显光泽,香气浓烈,味辛、微苦,咀嚼时有清凉感,其饮片多呈类球形小颗粒,或为完整的分果,颜色、气味与药材一致,切面可见油管点。

小茴香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挥发油、黄酮类、香豆素类、有机酸及甾体等,其中挥发油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约2%-8%,主要成分为茴香醚(anethole,含量约50%-60%),此外还含有茴香醛(anisaldehyde)、茴香酮(fenchone)、α-蒎烯(α-pinene)、柠檬烯(limonene)等,黄酮类成分包括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及其苷类;香豆素类主要有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七叶内酯(aesculetin)等;有机酸包括阿魏酸(ferul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这些成分赋予了小茴香广泛的药理活性。

小茴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在消化系统方面,其挥发油成分能显著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从而起到健胃、促进消化、缓解腹胀、腹痛的作用,茴香醚作为主要挥发油成分,可通过调节胃肠道激素分泌,改善胃肠动力障碍,抗炎镇痛作用显著,小茴香水提物和挥发油均可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及中枢镇痛有关,对寒性腹痛、痛经等疼痛症状有较好缓解效果,小茴香具有性激素样作用,其提取物可增加子宫、卵巢重量,促进雌二醇分泌,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对女性月经不调、痛经及男性少精症有一定改善作用,研究还发现,小茴香挥发油对多种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保肝、增强免疫等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小茴香常配伍其他药物以增强疗效,治疗寒疝腹痛、睾丸偏坠,常与川楝子、吴茱萸、肉桂同用,如《医宗金鉴》中的天台乌药散,小茴香与乌药、青皮、高良姜等配伍,共奏散寒行气、止痛之效;治疗痛经、少腹冷痛,常与当归、川芎、肉桂、干姜配伍,如《傅青主女科》中的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活血;治疗脘腹胀痛、食少吐泻,常与陈皮、木香、半夏、生姜配伍,如《和剂局方》中的木香顺气散,理气健脾、和胃降逆;对于肾虚腰痛、遗尿,则常与补骨脂、菟丝子、益智仁等温肾缩尿药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菟丝子丸,现代临床制剂中,如茴香橘核丸(含小茴香、橘核、肉桂等)用于治疗寒疝、睾丸肿痛;少腹逐瘀丸(含小茴香、干姜、元胡等)用于治疗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月经后期等,均取得良好疗效。

小茴香 中药材

小茴香的用法用量需根据病情和剂型调整,内服煎汤,常用量为3-6g,宜后下,以减少挥发油损失;或入丸散剂,每次1-3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炒热温熨,炮制方法上,生品长于散寒止痛、理气和中,多用于寒疝腹痛、脘腹胀痛;盐炙后可引药下行,增强温肾散寒、止痛作用,多用于少腹冷痛、痛经、睾丸偏坠及肾虚腰痛,盐制方法为取净小茴香,用文火炒至表面微黄色,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放凉(每100kg小茴香,用食盐2kg)。

使用小茴香时需注意禁忌证,因其性温,阴虚火旺者慎用,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症状者服用后可能加重火旺;实热腹痛、胃热呕吐者不宜使用,以免助热伤阴;用量过大(超过10g)可能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需严格控制剂量;孕妇虽可少量使用以理气安胎,但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因温燥动胎;小茴香含挥发油,不宜长期过量服用,以免对肝脏造成负担。

小茴香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如下表所示:

成分类别 代表化合物 含量范围 主要作用
挥发油 茴香醚、茴香醛、茴香酮 2%-8% 抗炎、镇痛、促进胃肠蠕动
黄酮类 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 1%-0.5% 抗氧化、调节免疫
香豆素类 伞形花内酯、七叶内酯 05%-0.2% 抗菌、抗炎
有机酸 阿魏酸、棕榈酸 1%-0.3% 抗氧化、调节胃肠功能

小茴香作为药食同源的品种,在日常生活中也广泛应用,如作为香料调味品(如五香粉、卤料包),或煮粥、煲汤时加入(如茴香粥、茴香炖羊肉),既能增添风味,又能起到温中散寒、健胃消食的作用,但需注意,日常食用量也应适度,避免过量摄入导致温燥伤阴。

小茴香 中药材

相关问答FAQs:

问:小茴香和大茴香(八角)有什么区别?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吗?
答:小茴香与大茴香虽名称相似,但来源、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均有显著区别,小茴香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实,性辛温,归肝、肾、脾、胃经,长于散寒止痛、理气和胃、温肾缩尿,主要用于寒疝腹痛、痛经、脘腹胀痛等;大茴香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果实,性辛温,归肝、肾、脾、胃经,功擅温阳散寒、理气止痛,多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干湿脚气,两者化学成分不同(小茴香主含茴香醚,大茴香主含茴香脑),药理作用各有侧重,临床不可随意替代,小茴香温肾缩尿作用较强,而大茴香温阳散寒之力更佳,需根据病情辨证选用。

问:小茴香能长期服用吗?长期服用会有哪些副作用?
答:小茴香不宜长期过量服用,其性温燥,长期服用可能耗伤阴液,导致口干咽燥、便秘、手足心热等阴虚火旺症状;其挥发油成分过量摄入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反应,或增加肝脏代谢负担,若需长期使用(如治疗慢性寒性腹痛、肾虚遗尿等),应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调整用药剂量,并配伍滋阴药(如沙参、麦冬)以制约其温燥之性,避免不良反应,孕妇、阴虚火旺者及实热证患者更应慎用或禁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江西中草药收购市场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与发展机遇?
« 上一篇 前天
柴胡中草药图片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