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豆科植物槐树(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及花蕾,是我国传统中草药,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名医别录》,历代医籍多有记载,其性味苦、微寒,归肝、大肠经,以“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为主要功效,临床应用广泛,既可内服,也可外用,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其具有多重生物活性。
来源与采收
槐花通常分为槐米(花蕾)和槐花(开放的花),槐米于夏季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以花蕾饱满、色绿者为佳;槐花则于花盛期采收,晒干或阴干,以花瓣完整、色黄白者为佳,主产于我国河北、山东、江苏、辽宁等地,均为栽培品。
性味归经与功效
槐花性寒,味苦,归肝、大肠经,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其核心功效为:①凉血止血:善于治疗血热出血证,如便血、痔血、崩漏、咯血等,尤宜下部出血;②清肝泻火:用于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头晕耳鸣,或高血压属肝阳上亢者,尚可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毒。
临床应用
槐花在临床上常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治疗便血、痔血,常配伍地榆、侧柏叶,如槐花散;治疗肝火头痛、目赤,多配伍菊花、夏枯草、黄芩;治疗高血压,常与夏枯草、决明子、黄芩等同用,现代临床还将其用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因其含有的芦丁等成分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槐花主要含芦丁(芸香苷)、槲皮素、槐花米甲素、乙素、丙素,以及鞣质、黄酮类、皂苷等成分,其药理作用主要包括:①止血:能缩短凝血时间,收缩毛细血管;②降压:通过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外周血管;③抗炎、抗氧化:黄酮类成分能清除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④降血脂:减少胆固醇吸收,促进其排泄;⑤解痉: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用法用量与禁忌
内服:煎汤,5-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脾胃虚寒者不宜用;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服;便溏者忌服,孕妇慎用,因其性寒,可能对子宫有一定影响。
槐花药用信息简表
项目 | |
---|---|
来源 | 豆科植物槐树的花(槐花)或花蕾(槐米) |
性味归经 | 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
功效 |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清热解毒 |
主要成分 | 芦丁、槲皮素、黄酮类、皂苷、鞣质等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5g;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
禁忌 | 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孕妇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Q1:槐花和槐米有什么区别?功效上有什么侧重?
A:槐米是槐树的花蕾,槐花是开放的花,二者性味归经相同,但功效侧重不同:槐米因花蕾未开,芦丁含量更高(约20%,槐花约10%),凉血止血力更强,常用于治疗各种出血证,尤以热性出血为主;槐花因花瓣已开,清肝泻火作用更突出,常用于肝火旺盛之头痛目赤、高血压等,槐米在炮制炒炭后止血效果更佳,而槐花多生用或蜜炙用,增强润肺止咳之功。
Q2:食用槐花(如槐花饼、槐花粥)时需要注意什么?
A:食用槐花时需注意:①适量食用,过量可能引起脾胃不适,如腹胀、腹泻;②脾胃虚寒、体质虚寒者不宜多食,因其性寒,易加重寒性症状;③食用前需彻底清洗,避免农药残留;④槐花含芦丁等成分,与高钙食物(如牛奶、豆腐)同食过多可能影响钙吸收,建议间隔2小时以上食用;⑤新鲜槐花不易保存,建议焯水后晒干储存,长期食用可选用干槐花,且需注意食用频率,避免长期大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