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咳嗽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的表现,病因复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均可引发,中草药止咳讲究“辨证论治”,需根据咳嗽的寒热虚实、病程长短及伴随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以下从功效分类介绍常用止咳中草药,并归纳其核心信息与应用要点。
润肺止咳类——适用于燥咳、阴虚咳嗽
此类药物性多甘凉,能滋养肺阴、润燥止咳,常用于干咳无痰、痰少而黏、口鼻干燥或咽喉干痛等症状。
川贝母
-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 功效:润肺止咳,化痰散结。
- 适用症状:燥咳、虚劳咳嗽,症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常见于慢性咽炎、肺结核等。
-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或研末冲服,1-2克,川贝母分“松贝”“青贝”“炉贝”,以松贝品质最佳,止咳力强。
枇杷叶
-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胃经。
- 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 适用症状:肺热咳嗽,痰黄稠厚,或兼见胃热呕逆、口干口苦,现代常用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属肺热者。
- 用法用量:煎服,6-10克;止咳需蜜炙(用蜂蜜拌炒后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止呕宜生用。
沙参(南沙参、北沙参)
-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 适用症状:阴虚肺燥咳嗽,症见干咳少痰、咽干口渴,或劳嗽久咳、痰中带血,北沙参滋阴力强,南沙参兼能益气化痰。
-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鲜品用量加倍。
款冬花
-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经。
- 功效: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 适用症状:多种咳嗽,尤其是寒咳、劳嗽,症见咳久不止、痰少而白,或咳喘气逆。
- 用法用量:煎服,5-10克;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清热化痰类——适用于痰热咳嗽、痰黄稠厚
此类药物性多寒凉,能清热泻火、化痰止咳,常用于咳嗽痰多、色黄质稠、不易咳出,或伴有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浙贝母
-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心经。
- 功效:清热化痰,开郁散结。
- 适用症状:风热咳嗽、痰热咳嗽,症见痰黄稠厚、咳嗽剧烈,或兼见瘰疬、乳痈等,与川贝母相比,浙贝母偏于清热,适用于实证热证。
- 用法用量:煎服,5-10克。
瓜蒌
- 性味归经: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 功效:清肺化痰,润肠通便。
- 适用症状:痰热咳嗽,症见痰黄稠厚、胸膈痞满,或兼见肠燥便秘,瓜蒌皮长于化痰,瓜蒌仁长于润肠通便,全瓜蒌兼具两者功效。
- 用法用量:煎服,10-20克;或入丸散。
前胡
-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肺经。
- 功效:降气化痰,疏散风热。
- 适用症状:风热咳嗽、痰热咳嗽,症见咳嗽痰多、气喘胸闷,或兼见风热感冒、头痛发热。
- 用法用量:煎服,6-10克。
竹茹
- 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胆经。
- 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 适用症状:痰热咳嗽,兼见心烦失眠、胃热呕逆,或妊娠恶阻。
- 用法用量:煎服,6-10克;生用清热化痰,姜汁炙用止呕。
温肺化饮类——适用于寒痰咳嗽、痰白清稀
此类药物性多温燥,能温肺散寒、化饮止咳,常用于咳嗽痰多、色白质稀、易咳出,或伴有畏寒肢冷、胸闷气喘等症状。
半夏
-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 适用症状:寒痰、湿痰咳嗽,症见痰多色白、易咳出,或兼见恶心呕吐、胸脘痞闷,生半夏有毒,需炮制后使用(如姜半夏、法半夏)。
-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一般需制用。
干姜
-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 适用症状:寒饮咳嗽,症见咳吐白痰、清稀量多、遇寒加重,或兼见脘腹冷痛、四肢不温。
-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炮姜温中止泻,干姜温肺化饮力更强。
细辛
-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肾、心经。
- 功效: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 适用症状:风寒咳嗽、寒饮咳喘,症见咳喘痰白、恶寒发热,或兼见头痛鼻塞、牙痛,细辛辛温走窜,用量不宜过大。
- 用法用量:煎服,1-3克;散剂每次0.5-1克。
白芥子
-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
- 功效:温肺化痰,散结通络。
- 适用症状:寒痰咳嗽、痰滞经络,症见咳嗽胸胁胀痛、痰多白黏,或兼见肢体麻木、关节冷痛。
- 用法用量:煎服,3-6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敛肺止咳类——适用于久咳、虚咳
此类药物性多酸涩,能收敛肺气、止咳平喘,常用于咳嗽日久、咳声低弱、痰少或无痰,或兼见自汗、气短等症状。
五味子
- 性味归经:酸、甘,温;归肺、心、肾经。
- 功效:敛肺滋肾,生津敛汗,宁心安神。
- 适用症状:久咳虚喘,症见咳声低弱、气短自汗,或兼见津伤口渴、心悸失眠。
- 用法用量:煎服,2-6克;研末吞服,每次1-3克。
乌梅
- 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 功效: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安蛔。
- 适用症状:肺虚久咳、干咳无痰,或兼见久泻久痢、蛔虫腹痛。
- 用法用量:煎服,6-12克;大剂量可用至30克。
罂粟壳
- 性味归经:涩、微苦,温;有毒;归肺、大肠、肾经。
- 功效:敛肺止咳,涩肠止痛。
- 适用症状:久咳不止、肺虚劳咳,症见咳声无力、痰少或无痰,本品有毒,易成瘾,仅用于久咳重症,需严格遵医嘱,用量1.5-3克,不可久服。
常用止咳中草药核心信息归纳
药名 | 性味归经 | 核心功效 | 适用症状 | 用法用量(煎服) |
---|---|---|---|---|
川贝母 | 苦甘微寒,肺心 | 润肺止咳,化痰散结 | 燥咳、虚劳咳嗽,痰少带血 | 3-10克 |
枇杷叶 | 苦微寒,肺胃 |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 肺热咳嗽,痰黄稠,胃热呕逆 | 6-10克(蜜炙) |
浙贝母 | 苦寒,肺心 | 清热化痰,开郁散结 | 痰热咳嗽,风热咳嗽,痰黄稠厚 | 5-10克 |
半夏 | 辛温有毒,脾胃肺 |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寒痰、湿痰咳嗽,痰多白稀 | 3-10克(制用) |
干姜 | 辛热,脾胃肾肺 | 温肺化饮,散寒 | 寒饮咳嗽,痰白清稀,遇寒加重 | 3-10克 |
五味子 | 酸甘温,肺心肾 | 敛肺滋肾,生津敛汗 | 久咳虚喘,气短自汗 | 2-6克 |
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咳嗽需分寒热虚实,风寒咳嗽忌用寒性药(如川贝母、浙贝母),风热咳嗽忌用温性药(如干姜、半夏),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 控制剂量:部分药物有毒(如半夏、细辛、罂粟壳),需严格遵医嘱用量,避免长期服用或过量使用。
- 特殊人群: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如肝肾功能不全)用药需谨慎,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 饮食禁忌:服用止咳中草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相关问答FAQs
Q1:止咳中草药可以自行购买服用吗?
A:不建议自行购买服用,咳嗽的病因复杂,可能由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等多种疾病引起,不同证型需用不同药物(如风寒咳嗽用生姜、紫苏,风热咳嗽用金银花、连翘,燥咳用川贝母、沙参),自行用药可能辨证错误,不仅无效,还可能延误病情或产生副作用(如寒证误用寒凉药导致腹泻,热证误用温热药导致上火),建议出现咳嗽症状后,先就医明确病因,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
Q2:止咳中草药和西药止咳药能一起吃吗?
A:需谨慎,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部分中草药与西药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含麻黄的中药(如麻黄、杏仁)含麻黄碱,与降压药(如普萘洛尔)、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同用可能降低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含甘草的中药(如甘草、桔梗)长期服用可能引起水钠潴留,与利尿剂同用需注意电解质平衡,若需联合用药,应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中成药),避免药物叠加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