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盆草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的全草,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始载于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原名“狗牙瓣”,后世医籍多以其形态功效命名,其分布于我国南北大部分地区,生于山坡岩石隙、山沟边或湿润草地,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消肿止痛之效,临床用于湿热黄疸、疮疡肿毒、咽喉肿痛、蛇虫咬伤、水火烫伤及肝炎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其保肝、抗炎、抗菌等多重药理活性,应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
植物形态与药材性状
垂盆草为多年生肉质草本,根须状,茎匍匐,贴近地面生长,节处易生不定根,叶三片轮生,叶片长圆形至倒披针形,先端尖,基部渐狭,全缘,肉质,绿色或带紫色;聚伞花序疏松,花淡黄色,花瓣5枚,披针形,雄蕊10枚,心皮5枚,蓇葖果星芒状,作为药材,干燥全草茎缠绕,长10-30cm,表面棕褐色或黄棕色,节明显,叶易脱落,残留叶基;叶片皱缩,完整者长圆形,绿褐色或棕褐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气微,味微苦,以叶多、色绿、带根者为佳。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垂盆草性甘、淡,微寒,归肝、胆、小肠经,其功效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为核心,兼能消肿止痛,具体主治包括:
- 湿热黄疸: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症见身目发黄、脘腹胀满、小便短赤,常配伍茵陈、栀子、大黄等,如《中国药典》收载的“垂盆草颗粒”,单用或联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 疮疡肿毒:治热毒壅滞所致的痈肿疔疮、乳痈、肠痈等,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等内服外用。
- 蛇虫咬伤:用于毒蛇咬伤、蜂蜇伤等,取鲜品捣汁内服,药渣外敷患处,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民间经验方中常与半边莲、蚤休同用。
- 水火烫伤:鲜品捣汁涂于创面,或研末调麻油外敷,能清热凉血、收敛生肌,减轻疼痛,促进创面愈合。
- 咽喉肿痛:治风热上攻或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红肿、疼痛,可单用煎汤含漱,或配伍玄参、麦冬、板蓝根等煎服。
- 现代应用: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属肝郁湿热、瘀血阻络者,能降低转氨酶,改善肝功能,常配伍丹参、郁金、五味子等。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垂盆草的药效物质基础复杂,主要活性成分包括:
- 黄酮类:如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及其苷类,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肝细胞作用。
- 甾体类:如垂盆草苷、β-谷甾醇,垂盆草苷是其保肝作用的主要成分,能抑制肝细胞炎症反应,促进肝糖原合成。
- 生物碱:如垂盆草碱,具有抗菌、镇痛、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 有机酸与氨基酸:如景天庚糖、苹果酸、天冬氨酸等,参与能量代谢,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药理研究表明,垂盆草具有多重作用:
- 保肝作用:能降低四氯化碳、D-半乳糖胺所致肝损伤模型小鼠的ALT、AST水平,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其机制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如TNF-α、IL-6)有关。
- 抗炎作用:通过抑制COX-2、iNOS表达,减少前列腺素E₂和一氧化氮生成,缓解炎症反应,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 抗菌抗病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复制有抑制作用,临床用于肝炎辅助治疗。
- 免疫调节: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 促进伤口愈合:增加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促进上皮细胞再生,缩短烫伤、创伤愈合时间。
临床应用与用法用量
临床应用参考表
病症类型 | 配伍方剂/应用 | 用法用量 |
---|---|---|
急性黄疸型肝炎 | 垂盆草30g,茵陈15g,栀子10g,大黄6g(后下),水煎服 | 每日1剂,分2次服,7日为1个疗程 |
慢性肝炎(转氨酶高) | 垂盆草颗粒(成药),或垂盆草30g,五味子10g,丹参15g,水煎服 | 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汤剂:每日1剂,分2次服,连用1-3个月 |
痈疮肿毒 | 鲜垂盆草适量,捣烂如泥,加少许食盐调匀外敷;或配伍蒲公英30g,金银花20g,内服 | 外敷:每日1次,换药1次;内服:每日1剂,分2次服 |
蛇虫咬伤 | 鲜垂盆草100g,捣汁内服,药渣外敷患处;配伍半边莲15g,蚤休10g,水煎服 | 内服:每日1-2剂,分2-4次服(频服);外敷:每日1次 |
水火烫伤(Ⅰ-Ⅱ度) | 鲜垂盆草捣汁涂创面,或干品研细末,麻油调敷;严重者需联合抗感染治疗 | 外涂:每日3-5次,保持创面湿润;敷药:每日1次,直至创面结痂愈合 |
咽喉肿痛 | 鲜垂盆草50g,煎汤含漱,或配伍玄参12g,麦冬10g,桔梗6g,甘草3g,煎服 | 含漱:每日5-6次,每次含3-5分钟;内服:每日1剂,分2次服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鲜品可用至60-120g);或入丸散、颗粒剂。
- 外用:适量,鲜品捣汁涂、捣敷或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者慎用,因其性微寒,易致腹泻。
-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用药需遵医嘱,目前安全性研究数据有限。
- 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用药期间如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相关问答FAQs
问:垂盆草能长期用来保肝降酶吗?
答:垂盆草具有较好的降酶保肝作用,但是否需长期服用需根据病情和体质决定,对于慢性肝炎转氨酶持续升高的患者,可在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通常1-3个月),同时配合保肝、抗病毒等综合治疗,长期单用可能因药物耐受性导致疗效下降,且性微寒,脾胃虚寒者长期服用易出现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建议定期复查肝功能,辨证调整用药方案。
问:垂盆草和茵陈都能治黄疸,两者有什么区别?
答:垂盆草与茵陈均能清热利湿退黄,但功效侧重不同:茵陈以“利湿退黄”为核心,性苦微寒,专入脾、胃、肝、胆,是治疗黄疸的要药,尤其适用于湿热黄疸(如阳黄),能促进胆汁分泌,消退黄疸;垂盆草则长于“清热解毒”,兼能利湿退黄、消肿止痛,除用于湿热黄疸外,还广泛用于疮疡肿毒、蛇虫咬伤、肝炎等症,其保肝作用(如降低转氨酶、修复肝细胞)更突出,临床常两者配伍,如茵陈配垂盆草,既增强利湿退黄之效,又协同保护肝细胞,适用于肝炎伴黄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