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 var. major (Nees) C. E. Hubb.的干燥根茎,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原名“茅根”,因其根色白、味甘,故名“白茅根”,主产于我国北方及南方各地,如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南、湖北等地,野生资源丰富,现亦有少量栽培,春、秋二季均可采挖,挖取根茎,除去地上苗、须根及膜质叶鞘,洗净,鲜用或晒干切段生用,以条粗肥大、色白、无须根、味甘者为佳。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白茅根性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其性寒能清热,味甘能生津,入肺、胃经能清肺胃之热而生津止渴,入膀胱经能清热利尿通淋,故有“清热生津,利尿通淋,止血”之功,具体功效主治如下:
- 清热生津: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逆,本品能清泄肺胃之热,且味甘性寒而不伤胃,可生津止渴,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白茅根,凉凉血,血凉则不妄行,又有健胃通利之功能,故能治吐衄下血,又善治消渴”,治热病烦渴,常配天花粉、芦根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效;治肺热咳嗽,可配桑白皮、地骨皮等清肺化痰;治胃热呕逆,常配竹茹、黄连等清胃止呕。
- 利尿通淋:用于淋证水肿,小便不利,热淋,血淋,本品能清热利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适用于膀胱湿热所致的小短赤涩痛、水肿等症,如《本草正义》言“白茅根,凉血利小便,善治淋浊崩带,为清热利导之要药”,治热淋、血淋,常配车前子、滑石、小蓟等以清热利尿通淋;治水肿、小便不利,可配茯苓、泽泻、猪苓等以利水消肿。
- 止血:用于血热出血,如咯血、衄血、尿血、崩漏等,本品性寒入血分,能清热凉血以止血,味甘而不腻,无留瘀之弊,可单用捣汁服,或配伍其他止血药,如治咯血、衄血,常配侧柏叶、栀子等以凉血止血;治尿血、崩漏,可配小蓟、蒲黄等以增强止血效果。
化学成分
现代研究表明,白茅根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举例 | 含量范围(%) |
|----------------|-----------------------------------------------------------------------------|--------------|
| 苷类 | 白茅根苷、芦丁、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等 | 1.0-3.0 |
| 三萜类 | 白茅根三萜A、白茅根三萜B、齐墩果酸、熊果酸等 | 0.5-2.0 |
| 有机酸 | 绿原酸、对羟基苯甲酸、咖啡酸、阿魏酸等 | 0.3-1.5 |
| 糖类 | 葡萄糖、果糖、蔗糖、多糖(白茅根多糖)等 | 5.0-15.0 |
| 微量元素 | 钾、钙、镁、铁、锰、锌、硒等(其中钾含量较高,可达1.0-2.0%) | — |
| 其他 | 淀粉、鞣质、挥发油(含柠檬烯、芳樟醇等)等 | — |
白茅根苷、芦丁、多糖等被认为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茅根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利尿作用:白茅根水煎剂及提取物能显著增加尿量,促进钠、钾、氯等电解质的排泄,其利尿机制可能与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有关,研究表明,白茅根多糖和钾盐是其利尿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
- 止血作用:白茅根能缩短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增强血小板活性,促进血小板聚集,同时能收缩局部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发挥止血作用,其止血成分主要为白茅根苷和鞣质,对多种原因(如热邪迫血妄行、外伤等)引起的出血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 抗炎作用:白茅根提取物对多种炎症模型(如大鼠足肿胀、棉球肉芽肿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降低炎症组织中前列腺素E2(PGE2)、一氧化氮(NO)等炎症介质的含量,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其抗炎活性与绿原酸、咖啡酸等有机酸成分密切相关。
- 抗菌作用:白茅根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可能与其中含有的挥发油、有机酸等成分有关。
- 免疫调节作用:白茅根多糖能显著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对免疫功能低下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保肝作用:白茅根提取物对化学性肝损伤(如四氯化碳、酒精等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能降低血清转氨酶(ALT、AST)水平,减轻肝组织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临床应用
白茅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 泌尿系统疾病: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等,表现为水肿、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蛋白尿等,常配伍茯苓、泽泻、车前子等利水渗湿药,如《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中的“茅根汤”(白茅根、小蓟、蒲黄、滑石、车前子)治疗血淋。
- 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咽干等,常配伍金银花、连翘、桑白皮等清热解毒、宣肺化痰药,如《中医治法与方剂》中的“白茅根汤”(白茅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治疗肺热咳嗽。
- 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炎、胃溃疡等,表现为胃脘灼痛、口干、呕逆等,常配伍黄连、竹茹、半夏等清胃止呕药,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玉液汤”(生山药、生黄芪、知母、生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中加入白茅根以增强清热生津之效。
- 出血性疾病:如咯血、衄血、尿血、崩漏等,表现为各种出血色鲜红、量多、质稠,常配伍小蓟、侧柏叶、仙鹤草等凉血止血药,如《中药学》教材中的“十灰散”(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根、栀子、白茅根、大黄、棕榈皮、牡丹皮)中即用白茅根凉血止血。
- 热病伤津:如热病后期、消渴病等,表现为口干舌燥、烦渴多饮、尿频量多等,常配伍天花粉、芦根、麦冬等清热生津药,如《温病条辨》中的“五汁饮”(梨荸荠、藕、麦冬、芦汁)中加入白茅根以增强生津止渴之效。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60g,捣汁饮效果更佳,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患处,清热生津、利尿通淋宜生用,止血可炒炭用(但现代研究表明,白茅根生品的止血作用优于炒炭品,故临床多生用)。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用:白茅根性寒,脾胃虚寒者(表现为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畏寒肢冷等)服用后可能加重脾胃虚寒症状,如需使用,可配伍干姜、白术、吴茱萸等温中健脾药以制约其寒性。
- 血虚无热者忌用:白茅根长于清热凉血,若出血属气虚不摄或血虚所致(表现为出血色淡、质稀、面色苍白、乏力等),服用后可能耗伤气血,加重病情。
- 不宜过量服用:过量服用可能引起腹泻、腹痛等胃肠道不适,一般建议常规剂量内服用,鲜品剂量不宜超过60g。
- 配伍禁忌:传统中药理论中,白茅根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但现代临床应用中较少见此配伍,需注意。
相关问答FAQs
Q1:白茅根和芦根有什么区别?
A:白茅根与芦根均为清热生津药,均能清热生津、利尿,但二者在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侧重点及临床应用上有所不同,来源上,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性味归经上,白茅根性甘寒,归肺、胃、膀胱经,芦根性甘寒,归肺、胃经;功效侧重点上,白茅根偏于凉血止血、利尿通淋,长于治疗血热出血、淋证水肿,芦根偏于清热生津、除烦止呕、透疹,长于治疗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逆、麻疹不透;临床应用上,白茅根常用于肾炎水肿、血尿、衄血等,芦根常用于温病初起发热、口渴、肺痈吐脓等。
Q2:白茅根可以长期泡水喝吗?
A:一般情况下,健康人群短期用白茅根泡水喝是安全的,具有清热生津、利尿等保健作用,但长期泡水喝需根据个人体质决定,白茅根性寒,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尤其脾胃虚寒者(如平时容易腹泻、怕冷、胃部不适者)不宜长期服用,若需长期服用(如治疗慢性肾炎、反复尿血等),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配伍健脾和胃的药物(如茯苓、白术、甘草等),并定期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不良反应,应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咨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