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玲药材究竟是什么?有何功效、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野猪玲药材,学名通常指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ies的干燥菌核,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具有利水渗湿、通淋退黄之功效,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症,随着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深入,其免疫调节、抗肿瘤、保肝等作用也受到广泛关注,但野生资源因过度采挖日益减少,人工栽培技术虽已突破,但仍面临产量与质量控制的挑战,以下从基源、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野猪玲药材

基源与性状鉴别

野猪玲(猪苓)的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桦树、枫树、橡树等树木的根上,主产于陕西、云南、河南、山西等地,以陕西产者质优,称为“秦苓”,野生猪苓多生长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林中,喜凉爽、湿润环境,人工栽培需模拟其生长条件,用蜜环菌伴菌培养,周期约2-3年。

性状鉴别是药材采购与应用的重要环节,野生与栽培猪苓在性状上存在一定差异,具体特征如下:

特征 野生猪苓 栽培猪苓
形状 不规则块状、条状或瘤状,大小不一 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大小较均匀
表面颜色 黑色或灰黑色,有瘤状突起及皱纹 深褐色或棕黑色,皱纹较浅,瘤状突起不明显
断面 类白色或黄白色,颗粒性,质硬 白色或淡黄色,颗粒细腻,质略疏松
气味 无臭,味淡 无臭,味淡

猪苓易受虫蛀,断面可见虫孔或粉末,贮藏时需干燥通风,防霉防蛀。

野猪玲药材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猪苓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多糖、三萜类、甾醇、生物碱、有机酸及微量元素等,其中多糖和三萜类是其主要活性物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多重生物活性。

(一)主要化学成分

  1. 猪苓多糖:为水溶性杂多糖,由葡萄糖、阿拉伯糖、鼠李糖等组成,是猪苓免疫调节作用的主要成分,含量约占干燥菌核的7%-10%。
  2. 三萜类化合物:如猪苓酸A、猪苓酸C、去氢猪苓酸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作用。
  3. 甾醇类:如麦角甾醇、麦角甾醇过氧化物,具有调节代谢、抗菌作用。
  4. 其他:含生物碱(如胆碱)、有机酸(如琥珀酸)、微量元素(如锌、硒)等。

(二)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猪苓提取物能抑制肾小管对钠、氯离子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其利尿作用温和而持久,且不会引起电解质紊乱,适用于各种水肿,如心源性水肿、肾性水肿。
  2. 免疫调节:猪苓多糖可激活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促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分泌,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对免疫低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3. 抗肿瘤:猪苓多糖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临床常作为肿瘤辅助治疗药物,联合化疗可减轻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 保肝作用:猪苓中的三萜类成分能减轻化学性肝损伤,降低ALT、AST水平,抑制肝纤维化,对慢性肝炎、肝硬化有一定治疗潜力。
  5. 抗炎与抗氧化:猪苓酸等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清除氧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对关节炎、胃炎等炎症性疾病有一定改善作用。

临床应用与配伍

猪苓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常与其他利水渗湿药配伍,以增强疗效,具体应用如下:

  1. 小便不利、水肿:猪苓性味甘淡平,归肾、膀胱经,能通利水道,治疗水湿内停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常配伍茯苓、白术、泽泻,如经典方剂“五苓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适用于太阳病蓄水证、膀胱气化不利之水肿。
  2. 泄泻:若湿邪困脾,运化失常,导致泄泻,猪苓配伍白术、茯苓、山药,可健脾利湿止泻,如“四苓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适用于脾虚湿盛之泄泻。
  3. 淋证、带下:猪苓能通淋利湿,治疗热淋、石淋、小便涩痛,常配伍车前子、滑石、木通;若脾虚湿浊下注之带下量多,配伍白术、苍术、车前子,可健脾除湿止带。
  4. 现代应用: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尿路感染、肿瘤辅助治疗等,如用猪苓多糖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改善肝功能,增强抗病毒效果;联合化疗治疗肺癌、胃癌,可减轻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使用注意与资源保护

(一)使用注意

  1. 禁忌人群:猪苓利水渗湿,易伤阴液,无水湿者或阴虚津亏者慎用,如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者;虚寒滑精者禁用,以免加重滑脱。
  2. 配伍禁忌:不宜与附子、乌头等温燥药同用,以免耗伤阴液;与西药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合用时需监测电解质,避免低钾、低钠血症。
  3.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二)资源保护

野生猪苓因长期过度采挖,生长周期长(需5-10年),资源濒临枯竭,已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陕西、云南等地已开展人工栽培研究,采用“蜜环菌伴菌+树木根系”技术,虽可实现规模化生产,但存在栽培周期长、易感染杂菌、产量不稳定等问题,未来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优化栽培技术、开发替代资源(如真菌发酵产物),同时规范市场流通,合理利用野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野猪玲药材

相关问答FAQs

Q1:猪苓和茯苓都是利水渗湿药,两者有何区别?
A:猪苓与茯苓均性味甘淡平,能利水渗湿,但区别明显:①基源不同: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②功效侧重:猪苓以利水渗湿为主,作用较强,但无健脾作用;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安神,适用于脾虚湿盛兼心神不宁者;③药性:猪苓偏凉,适用于湿热淋证;茯苓性平,寒热证均可使用。

Q2:长期服用猪苓会有哪些副作用?如何避免?
A:长期或过量服用猪苓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口干、乏力等副作用,因猪苓利尿作用较强,易耗伤阴液,避免方法:①严格遵医嘱用量,一般不超过12g/日;②阴虚津亏者(如糖尿病患者、慢性病患者)慎用;③长期服用者定期监测电解质,必要时搭配益气养阴药(如麦冬、五味子)同用;④若出现口干、尿少、心悸等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制作有哪些步骤?关键方法与传统工艺有何不同?
« 上一篇 今天
中草药根茎图片有哪些常见种类及如何准确识别其药用价值?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