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的炮制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指将天然药材通过净选、软化、切制、干燥、炮制等一系列加工处理,使其符合临床用药需求、降低毒副作用、增强药效、便于储存和调剂的过程,这一过程凝聚了历代医者的经验智慧,是确保中草药安全有效的关键,以下从采收、净选、软化、切制、干燥、特殊炮制及储存等方面,详细阐述中草药的制作方法。
采收:中草药炮制的第一步
采收是保证药材质量的基础,需根据药材的药用部位(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和有效成分积累规律,选择最佳采收时间,根及根茎类药材(如黄芪、黄芩)多在秋冬季节采收,此时植物养分多储存在根部;全草类(如薄荷、蒲公英)多在开花前采收,以保证有效成分含量;花类(如菊花、金银花)需在含苞待放或初开时采收,避免花瓣脱落;果实类(如枸杞、山楂)需在成熟时采收,种子类(如决明子、车前子)则需在完全成熟后采收,采收时还需注意方法,如挖取根类时避免损伤药材,采摘花果时保持完整,采后需及时去除非药用部位(如根的芦头、果实的柄),并初步去除泥沙杂质,为后续加工做准备。
净选:去除杂质,保证纯净度
净选是炮制的首要步骤,目的是去除药材中的杂质(泥沙、石块、霉变品等)和非药用部位,确保药材纯净,根据药材特性,净选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挑选:用手或镊子去除霉变、虫蛀及不符合药用标准的部分,如去除黄芪中的残茎、枸杞中的果柄。
- 筛选:通过不同孔径的筛网分离大小杂质,如用筛子去除芝麻中的沙石,或通过筛选将大小均匀的药材分类(如川贝母筛选出不同规格)。
- 风选:利用风力分离轻杂质(如花叶、果壳)与重药材,如菊花、薄荷通过风选去除枯叶和灰尘。
- 水洗:用流动水快速冲洗,去除泥沙(如根茎类的茯苓、泽泻),但需注意避免水溶性成分流失,对含挥发油的药材(如薄荷)不宜久洗。
以下为常见药用部位净选方法示例:
药用部位 | 常见药材 | 净选要点 |
---|---|---|
根及根茎 | 黄芪、当归 | 去残茎、根头,洗净泥沙,大小个分开 |
叶类 | 薄荷、艾叶 | 去枯黄叶、杂质,保留完整叶片 |
花类 | 菊花、金银花 | 尠花柄、花蒂,保留花瓣,去除杂质 |
果实类 | 枸杞、山楂 | 去果柄、果核,挑选未成熟或霉变果 |
软化:便于切制的预处理
质地坚硬的药材(如根、根茎、藤木类)需经过软化处理,使其质地变韧,便于切制,软化方法需根据药材质地和特性选择,避免有效成分流失或破坏:
- 浸润:将药材放入清水或特定药液中,使其自然吸收水分变软,分冷水浸润(适用于质地疏松的药材,如黄芪、甘草)和温水浸润(适用于质地坚硬的药材,如黄连、木香);伏润(“润法”)是将药材浸湿后堆放,使内部水分渗透,如“伏润天冬”,可减少有效成分流失。
- 漂洗:用大量清水或辅料(如石灰水、盐水)反复漂洗,主要用于去除毒性、异味或盐分,如半夏用明矾水漂洗以降低毒性,昆布用清水漂去盐分。
- 蒸煮:通过蒸或煮破坏药材中的酶活性,防止有效成分分解,同时软化质地,如黄芩蒸后可保存黄芩苷(避免生黄芩中酶分解成分),地黄蒸后变为熟地黄,药性由凉转温。
切制:按需成型,便于调剂
软化后的药材需根据临床需求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等,以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和调剂,切制方法主要有:
- 切片: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横切(垂直于药材长轴,适用于根茎类,如黄芪片、厚朴片)、斜切(与长轴成一定角度,适用于长条形药材,如甘草片、鸡血藤片)、纵切(沿长轴切开,适用于果实类,如枳实片、槟榔片)。
- 切丝:将药材切成细丝,适用于叶类、皮类,如切丝后的薄荷(便于挥发油释放)、黄柏(便于煎出有效成分)。
- 切段:将长条形药材切成小段,适用于全草类、茎类,如薄荷段、荆芥段。
- 切块:将大块药材切成立方块,适用于果实、种子类,如制川乌切小块(便于控制毒性煎出)。
以下为常见切制类型及适用药材示例:
切制类型 | 操作示例 | 适用药材 |
---|---|---|
横切片 | 黄芪、白术切成2-3mm薄片 | 根茎类、块根类 |
斜切片 | 甘草、丹参切成2-3mm斜片 | 长条形根茎、藤木类 |
丝 | 薄荷切3-5mm宽丝,陈皮切丝 | 叶类、皮类 |
段 | 荆芥、紫苏切成1-2cm小段 | 全草类、茎类 |
干燥:去除水分,防止变质
切制后的药材需及时干燥,防止发霉、虫蛀,同时便于储存,干燥方法需根据药材特性选择,避免高温破坏有效成分:
- 晒干:最常用、经济的方法,适用于不含挥发油、对光不敏感的药材,如根茎类(甘草、党参)、果实类(枸杞、山楂),需注意摊放不宜过厚,经常翻动,避免暴晒(如花类晒干后易褪色)。
- 阴干:将药材置于通风阴凉处自然干燥,适用于含挥发油、对光热敏感的药材,如薄荷、荆芥、菊花,避免有效成分挥发。
- 烘干:用烘干箱或烘干机控制温度干燥,适用于大批量加工或需快速干燥的药材,温度需严格控制:一般药材不超过80℃,含挥发油的药材不超过60℃(如薄荷烘干温度不超过50℃),含淀粉、糖类的不超过70℃(如山药、党参)。
- 其他干燥法:远红外干燥(利用远红外线加热,效率高,适合热敏性药材)、微波干燥(快速干燥,杀虫灭菌,适合颗粒状药材),干燥标准以药材含水量控制,一般根茎类9%-13%,叶花类10%-15%,果实种子类7%-10%。
特殊炮制:改变药性,增强疗效
特殊炮制是中草药炮制的核心,通过加入辅料或采用特殊工艺,改变药材的性味、归经、毒性或增强特定功效,常见方法包括:
- 炒制:不加辅料的清炒(如炒决明子,降低寒性,缓和滑肠;炒山楂,增强消食导滞);加辅料炒(麸炒:用麦麸拌炒,如麸炒白术,增强健脾燥湿;土炒:用灶心土拌炒,如土炒白术,增强补脾止泻)。
- 炙制:用液体辅料拌炒,增强药效:蜜炙(用炼蜜拌炒,如蜜炙甘草,增强补中益气、润肺止咳;蜜炙麻黄,缓和发汗,增强止咳平喘);酒炙(用黄酒拌炒,如酒炙当归,增强活血补血;酒炙大黄,引药上行,清上焦热);醋炙(用米醋拌炒,如醋炙延胡索,增强行气止痛;醋炙甘遂,降低毒性)。
- 蒸制:利用蒸汽加热,改变药性:清蒸(如蒸桑葚,增强滋阴补血;蒸玉竹,使药性平和);加辅料蒸(如酒蒸大黄,泻下力缓和,活血作用增强)。
- 煅制:用高温煅烧,增强收敛或止血作用:明煅(如煅牡蛎,增强制酸止痛;煅石膏,增强清热泻火);焖煅(如血余炭,增强止血化瘀)。
- 发酵:利用微生物发酵,改变药性,如六神曲(由面粉、杏仁等发酵而成,健脾消食),淡豆豉(由大豆发酵而成,解表除烦)。
储存:保证药材质量的关键
炮制后的药材需妥善储存,避免受潮、虫蛀、霉变、走油(含油脂药材氧化变质)及串味,储存原则包括:
- 密封:用密封罐、真空袋包装,隔绝空气和湿气,如人参、枸杞需密封防潮。
- 干燥:储存环境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可在容器中放置干燥剂(生石灰、硅胶)。
- 阴凉:避光、高温(不超过25℃),如含挥发油的药材(薄荷、丁香)需阴凉保存。
- 分类:按药性(寒热温凉)、药用部位分开存放,避免串味(如当归与藿香同放易串味)。
- 定期检查:梅雨季节前需翻晒,发现虫蛀、霉变及时处理(如用硫磺熏蒸后需充分通风,或用低温冷冻杀虫)。
相关问答FAQs
Q1:家庭自制中草药炮制有哪些注意事项?
A:家庭炮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净选彻底,去除泥沙、霉变部分,避免杂质影响药效;②软化时用水量不宜过多,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4小时),防止水溶性成分流失;③干燥优先选择阴干或低温烘干(不超过60℃),避免暴晒或用明火烤(易破坏有效成分);④毒性药材(如生半夏、生川乌)需谨慎处理,建议在专业药师指导下炮制,避免误服中毒;⑤储存时用玻璃罐或陶瓷罐密封,标注药材名称和炮制日期,定期检查。
Q2:为什么有些中草药需要炮制后才能用?
A:中草药炮制的主要目的包括:①降低或消除毒性,如生半夏具有刺激性,需用明矾、生姜炮制后使用,减少对咽喉的刺激;②改变药性,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黄性寒凉血,经蒸制后变为熟地黄,性转温,具有滋阴补血功效;③增强药效,如酒炙当归可增强其活血作用,蜜炙甘草能增强补中益气效果;④去除杂质和异味,如酒制常山可减轻其苦寒呕吐的副作用;⑤便于储存和调剂,如切制后的药材煎煮时有效成分更易溶出,干燥后不易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