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叶的中草药有哪些?功效与应用是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紫叶中草药是一类以叶片呈现紫红色、深紫色或带有紫色斑纹为特征的中草药,其独特的外观不仅源于植物体内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的积累,更蕴含了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在我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紫叶类药材兼具药用、食用及观赏价值,部分品种如紫苏、紫丹参等更是历代医家常用的良药,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紫叶中草药,包括其植物特征、药用价值、现代研究及使用注意事项,并通过表格汇总关键信息,最后解答常见疑问。

紫叶的中草药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是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片因品种不同可分为紫苏叶(全株紫色或叶背紫色)、青苏叶(叶面绿色)等,药用部位以叶(紫苏叶)、茎(紫苏梗)、果实(紫苏子)为主,紫苏叶呈卵圆形或卵形,边缘具圆锯齿,叶面绿色或带紫色,叶面密生细柔毛,叶柄紫色或绿色,揉搓后有特殊香气,其性味辛,温,归肺、脾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等症,现代研究表明,紫苏叶含挥发油(紫苏醛、柠檬烯约占60%)、黄酮类(木犀草素、槲皮素)、酚酸类等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促进消化、抗菌及抗过敏作用,临床常用量为5-9g,煎服或外洗,但温病及气弱表虚者慎用。

紫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根茎短粗,根呈圆柱形,表面砖红色或紫红色,故名“丹参”;茎四棱,上部多分枝,叶片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5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叶面绿色,叶背常带紫色,花序总状,花蓝紫色,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功效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胸痹心痛、热痹疼痛、疮疡肿毒、心烦不眠等症,其活性成分包括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和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丹参素),现代研究发现具有改善微循环、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神经及抗肝纤维化等作用,常用量为10-15g,煎服,但反藜芦,孕妇慎用。

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是堇菜科堇菜属多年生草本,叶片狭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截形或楔形,边缘具圆齿,叶面深绿色,叶背带紫色,花紫色或淡紫色,花瓣距细管状,全草入药,性味苦、辛,寒,归心、肝经,功效为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常用于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毒蛇咬伤等症,化学成分含黄酮类(槲皮素、山奈酚)、香豆素类(七叶内酯)、有机酸(没食子酸)及挥发油,具有广谱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及增强免疫力作用,临床常用15-30g,鲜品加倍捣敷,体质虚寒者慎用。

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ta)为秋海棠科秋海棠属多年生草本,叶片斜卵形,表面深绿色带紫色斑点,背面紫红色,叶柄细长带紫色,故名“紫背天葵”,全草入药,性味甘、微酸,寒,归肝、肺、脾经,功效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咳,用于肺热咳嗽、肺痨咳血、痈疮肿毒、跌打损伤、崩漏等症,现代研究显示,其含没食子酸、槲皮素、花青素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降血糖、增强免疫力及抗辐射作用,在南方地区常作蔬菜食用,药用常用量10-15g,煎服或捣汁,脾胃虚寒者不宜过量。

紫叶的中草药

紫珠(Callicarpa bodinieri)是马鞭草科紫珠属灌木或小乔木,叶片卵状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叶面绿色,叶背带灰白色或紫色,聚伞花序腋生,花紫色,果实球形,成熟时紫色,药用部位为叶或根茎,性味苦、涩,平,归肝、肺、胃经,功效为收敛止血、散瘀消肿,用于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等症,主要含黄酮类(紫珠草素)、酚酸类(没食子酸)、鞣质及挥发油,现代药理证实能缩短凝血时间、收缩血管、抗炎、促进伤口愈合,常用量叶10-15g煎服,研末吞服1.5-3g,外用适量,孕妇慎用。

以下为上述紫叶中草药关键信息汇总:
| 名称 | 植物科属 | 药用部位 | 核心功效 | 性味归经 |
|------------|----------------|------------|------------------------------|------------------|
| 紫苏 | 唇形科紫苏属 | 叶、茎、果实 |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 辛温,归肺、脾经 |
| 紫丹参 | 唇形科鼠尾草属 | 根及根茎 |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 苦微寒,归心、肝经 |
| 紫花地丁 | 堇菜科堇菜属 | 全草 |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 苦辛寒,归心、肝经 |
| 紫背天葵 | 秋海棠科秋海棠属 | 全草 |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 甘微酸寒,归肝、肺、脾经 |
| 紫珠 | 马鞭草科紫珠属 | 叶、根茎 | 收敛止血、散瘀消肿 | 苦涩平,归肝、肺、胃经 |

紫叶中草药以其独特的色泽和多样的功效,在中医药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紫苏的解表散寒到紫丹参的活血化瘀,从紫花地丁的清热解毒到紫背天葵的凉血止血,再到紫珠的收敛止血,这些药材不仅体现了植物与药用价值的完美结合,也反映了传统中医药“取象比类”的智慧——紫色常与“血”“热”相关,故多具活血、凉血、止血之效,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紫叶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逐渐明晰,其在慢性病防治、保健品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在使用时需注意辨证施治,避免盲目滥用,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关问答FAQs

紫叶的中草药

  1. 问:紫叶中草药的紫色是否与其药效有直接关系?
    答:紫叶中草药的紫色主要源于叶片中的花青素等花色素类物质,这类成分本身具有抗氧化、抗炎、清除自由基等生物活性,而药效则来自药材中多种活性成分的协同作用(如紫苏的挥发油、紫丹参的丹参酮、紫花地丁的黄酮类等),紫色不仅是外观特征,也是活性成分的体现之一,但药效是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仅由紫色决定。

  2. 问:紫叶中草药是否都可以作为日常食材长期食用?
    答:并非所有紫叶中草药都适合长期食用,部分品种如紫苏叶(可做调味料或泡茶)、紫背天葵(可做蔬菜)在适量食用时较为安全,且兼具营养和保健作用;但像紫丹参、紫珠等以药用为主的品种,其性味和功效偏向治疗,长期食用可能因药性偏颇导致身体不适(如紫丹参苦寒,长期食用可能伤脾胃),日常食用需区分“药食同源”品种,并控制用量,必要时咨询专业医师或药师。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千年健药材名字含千年,其千年药效是否名副其实?
« 上一篇 今天
祛风湿的中草药有哪些?各自功效如何?使用时需注意哪些禁忌?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