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干燥地上部分,多年生草本,高30-120cm,茎方形,老后四棱,具纵沟,叶对生,卵圆形至矩圆形,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紫色或淡紫色,花萼筒状,花冠二唇形,果实长圆形,包于宿存萼内,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生于山坡、路边、田野、溪边等处,夏秋季花开时采割,晒干或鲜用,其作为药用历史悠久,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具有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截疟、解毒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马鞭草性微寒,味苦、辛,归肝、脾经,其辛散苦泄,寒能清热,入肝经血分,既活血散瘀,又清热解毒,兼能利水消肿、截疟,主治症瘕积聚、经闭痛经、痈肿疮毒、喉痹、痄腮、水肿、小便不利、疟疾、牙疳、虫蛇咬伤等,如《本草纲目》记载:“马鞭草,治痈肿疮毒,水肿,疟疾,破血杀虫。”《日华子本草》言其“通月经,治妇人血病,扑损瘀血”。
化学成分研究
现代化学成分研究表明,马鞭草含有多类活性成分,是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基础,主要化学成分包括:
成分类别 | 主要成分举例 | 含量范围(占干重) |
---|---|---|
苷类 | 马鞭草苷(verbenalin)、马鞭草宁(verbenalinin) | 1%-0.5% |
三萜类 | 熊果酸(ursol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 | 1%-2% |
黄酮类 | 黄芩素(baicalein)、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apigenin)及其苷类 | 5%-1.5% |
挥发油 | 柠檬烯(limonene)、β-蒎烯(β-pinene)、樟脑(camphor)等 | 1%-0.3% |
有机酸 | 阿魏酸(feru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 3%-0.8% |
多糖 | 马鞭草多糖(verbena polysaccharide) | 2%-5% |
其他 | 鞣质、树脂、无机盐(钾、钙、镁等) |
马鞭草苷是主要的活性苷类成分,具有显著的利尿和抗炎作用;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则表现出抗菌、抗氧化及心血管保护作用。
药理作用研究
马鞭草的药理作用广泛,现代药理学研究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
抗炎作用:马鞭草水提物和醇提物对多种炎症模型(如角叉菜胶足肿胀、二甲苯耳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能降低炎症组织中前列腺素E₂(PGE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有关,马鞭草苷和黄酮类成分是抗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
-
抗菌与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表明,马鞭草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HSV-1)也有一定抑制效果,其抗菌机制可能与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抑制DNA合成有关,抗病毒作用则可能与抑制病毒复制酶活性有关。
-
抗肿瘤作用:马鞭草中的熊果酸、齐墩果酸等三萜类成分对肝癌(HepG2)、胃癌(SGC-7901)、肺癌(A549)等多种肿瘤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或S期,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马鞭草多糖也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发挥间接抗肿瘤作用。
-
利尿与利水消肿作用:马鞭草苷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和钠、钾、氯离子的排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临床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疗效确切。
-
活血化瘀与改善微循环:马鞭草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其活血化瘀作用有助于消除症瘕积聚、缓解经闭痛经,对血瘀证相关疾病具有治疗价值。
-
免疫调节作用:马鞭草多糖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既能增强免疫功能低下机体的免疫力,也能抑制过度亢进的免疫反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
-
其他作用:马鞭草还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解热镇痛、驱虫、抗疟等作用,其抗疟活性可能与青蒿素类似成分有关,对疟原虫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临床应用
马鞭草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单用或配伍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
妇科疾病:治疗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常配当归、川芎、桃仁等,如《千金要方》以马鞭草配牛膝、刘寄奴等活血通经;治疗盆腔炎、附件炎包块,可配蒲公英、败酱草、赤芍等,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
水肿与小便不利:治疗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脚气水肿等,常配泽泻、茯苓、猪苓等利水渗湿药,如《普济方》马鞭草散,单用马鞭草、鼠尾草捣烂敷脐,同时内服,治疗水肿。
-
疮疡肿毒与皮肤病:治疗痈肿疮毒、乳腺炎、丹毒,可内服外用并用,鲜品捣烂外敷,配金银花、连翘、野菊花等清热解毒;治疗湿疹、皮炎、疥癣,煎水外洗或研末调敷。
-
感染性疾病:治疗感冒流感、咽喉肿痛、腮腺炎,配板蓝根、贯众、牛蒡子等,抗病毒消炎;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配黄连、木香、白头翁等,抗菌止痢。
-
疟疾:治疗间日疟、恶性疟,可单用马鞭草鲜品(60-120g)煎服,或配青蒿、常山等,现代研究证实其可抑制疟原虫发育。
-
其他:治疗牙疳(牙龈肿痛、溃烂),煎水含漱或研末外敷;治疗跌打损伤瘀肿,配乳香、没药、红花等活血化瘀;治疗虫蛇咬伤,鲜品捣烂外敷,内服解毒。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可用30-6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或研末调敷,活血化瘀、利水消肿宜生用,解毒截疟可炒用。
使用注意:马鞭草性微寒,苦泄通利,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引起腹泻、腹痛,孕妇禁用,因其活血散瘀,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血虚经闭者不宜单独使用,以免加重血虚,长期服用需注意监测肝肾功能,部分人群可能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可减量或停用。
相关问答FAQs
Q1:马鞭草和车前草都有利尿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
A:马鞭草与车前草均能利尿消肿,但功效侧重点不同,马鞭草性微寒,味苦辛,除利尿外,长于活血散瘀、清热解毒,主治水肿兼有瘀血或热毒者(如症瘕积聚、痈肿疮毒、经闭痛经),孕妇禁用;车前草性寒,味甘,偏于清热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主治小便不利、淋证、泄泻、目赤肿痛等,无活血作用,孕妇慎用但非绝对禁用,两者配伍可增强利尿效果,适用于湿热蕴结型水肿。
Q2:孕妇为什么不能使用马鞭草?
A:孕妇禁用马鞭草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马鞭草味辛、苦,性寒,活血散瘀作用较强,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子宫收缩,可能引发流产或早产;二是其性寒,易伤及胎元,影响胎儿正常发育,临床中,孕妇用药需严格避免活血化瘀类及大寒之品,马鞭草因其明确的活血作用,被列为妊娠禁忌药,若孕期出现不适,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药物,切勿自行服用马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