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为檀香科植物檀香树(Santalum album Linn.)的心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名贵中药材,同时兼具独特的香气,在香料、宗教及传统医学领域均占有重要地位,其性温,味辛、苦,归脾、胃、心、肺经,以行气温中、开胃止痛为主要功效,临床常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呕吐呃逆、食欲不振等症,外用亦可治疗疮疡肿毒,以下从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使用注意及鉴别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来源与产地
檀香为常绿小乔木,树皮灰黄色,老枝具皮孔,叶对生,椭圆状卵形,圆锥花序腋生,花小而密集,初开时淡黄色,后变为深红色,果实为核果,球形,成熟时紫黑色,其药用部位为干燥心材,全年均可采伐,砍倒树木后,取心材,切段或切片,干燥备用。
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及东南亚地区,中国引种栽培历史较长,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均有种植,其中广东、云南所产檀香品质较优,心材油足、香气浓郁者被视为佳品。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苦;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主治:
- 行气温中: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冷痛、腹胀食少,症见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喜温喜按,常配伍干姜、白术、砂仁等温中健脾药。
- 开胃止痛:适用于胃寒气滞之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呃逆不止,可单用研末服,或配伍木香、陈皮、半夏等理气和胃药。
- 散寒止痛:用于寒凝心脉所致的胸痹心痛,症见胸闷痛、遇寒加剧,可配伍薤白、瓜蒌、桂枝等温通心阳药。
- 外用消肿:外治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研末调敷或煎汤外洗,可促进消肿止痛。
化学成分
檀香的药理活性主要来源于其含有的挥发油及非挥发性成分,具体如下:
成分类别 | 代表化合物 | 含量范围 | 主要作用 |
---|---|---|---|
挥发油 | α-檀香醇(α-santalol) | 40%-60% | 抗菌、抗炎、调节中枢神经 |
β-檀香醇(β-santalol) | 20%-30% | 抑制胃肠痉挛、促进消化液分泌 | |
檀香烯(santalene) | 5%-10% | 镇静、抗氧化 | |
倍半萜类 | 檀萜酮(santalone) | <5% | 抗炎、镇痛 |
三萜类 | β-香树脂醇(β-amyrin) | <5% | 辅助抗炎、调节免疫 |
非挥发性成分 | 檀香酸(santalbic acid) | 少量 | 抑制细菌生长 |
鞣质 | 2%-5% | 收敛、止血 |
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檀香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调节胃肠功能:檀香挥发油能显著促进胃肠蠕动,抑制乙酰胆碱引起的胃肠平滑肌痉挛,缓解胃寒性腹痛;同时可刺激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改善腹胀、恶心等症状,研究显示,α-檀香醇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辅助治疗胃炎、胃溃疡。
-
抗炎与镇痛:檀香醇及倍半萜类成分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提高痛阈,缓解化学刺激或热刺激引起的疼痛,对关节炎、肌肉拉伤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
抗菌与抗病毒:檀香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常见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活性成分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一定抑制效果,外用可预防伤口感染。
-
中枢神经调节:檀香香气成分具有镇静、安神作用,能缩短小鼠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改善失眠、焦虑症状;β-檀香醇可抑制中枢神经兴奋,发挥解痉、抗惊厥作用。
-
抗氧化与抗衰老:檀香中的三萜类、黄酮类成分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细胞膜完整性,延缓皮肤衰老,外用可增强皮肤弹性。
临床应用
-
脾胃虚寒证:
- 方例:檀香散(《良方集腋》)——檀香、干姜、白术、砂仁、陈皮,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适用于胃寒脘腹冷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 现代应用: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脾胃虚寒者,可配伍党参、茯苓、炙甘草等,增强健脾温中之效。
-
寒凝气滞型胸痹:
- 方例:檀薤白桂枝汤(《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檀香、薤白、瓜蒌、桂枝、丹参,水煎服,适用于胸痹心痛、胸闷如窒、遇寒加重。
-
疮疡肿毒:
- 用法:檀香研末,用麻油调敷患处,每日1次;或配伍乳香、没药、冰片,研细末,外撒于溃烂处,促进生肌收口。
-
其他应用:
- 寒疝腹痛:配伍吴茱萸、小茴香、乌药,温肝散寒、理气止痛。
- 顽固性呃逆:配伍沉香、刀豆壳、旋覆花,降逆止呃。
使用注意与鉴别方法
使用注意:
- 用量:内服煎汤1-3g,入丸散每次0.5-1g,过量易致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
- 禁忌:阴虚火旺(口干、潮热、盗汗)、实热证(高热、便秘、舌红苔黄)者禁用;孕妇及体质虚弱者慎用,以免耗气伤阴。
- 配伍禁忌:不宜与黄连、黄芩等苦寒药物长期大量同用,以免降低温中功效;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鉴别方法:
-
性状鉴别:
- 心材呈圆柱形或破开的块状,表面黄棕色或深褐色,有细密纹理及棕褐色油点,香气浓郁持久,点燃时香气更明显。
- 断面显油性,纹理交错,气芳香,味微苦、辛辣。
-
显微鉴别:
- 横切面:导管单个或2-4个径向排列,木射线宽1-3列,含棕色树脂;纤维多成束,木化,具缘纹孔明显。
- 粉末:黄棕色,纤维长梭形,两端尖,壁厚;具缘纹孔导管碎片可见;油滴及棕色树脂块众多。
-
理化鉴别:
取粉末2g,加乙醚1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液挥干,残渣加醋酸酐1ml与硫酸1滴,显紫红色(挥发油反应)。
历史沿革
檀香的应用可追溯至古代,《名医别录》将其列为“上品”,言其“主恶毒,风水肿,杀虫”;《本草纲目》记载:“檀香,辛温,气香窜,能调脾胃,利胸膈,为芳香开胃之品”;清代《本草从新》强调其“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历代医家多用于寒凝气滞诸证,檀香因香气持久,古代常用于祭祀、熏香,兼具药用与实用价值,成为“香料之王”。
FAQs
檀香与降香有何区别?
答:檀香与降香均为名贵香料类中药材,但来源与功效侧重不同:
- 来源:檀香为檀香科植物檀香树心材;降香为豆科植物降香檀树干和根的心材。
- 功效:檀香偏于行气温中、开胃止痛,主治脾胃虚寒脘腹痛、呕吐呃逆;降香偏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兼止血,主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及吐血、衄血等出血证。
- 气味:檀香香气清甜、持久;降香香气浓郁,略带辛辣。
檀香香气浓郁,是否所有人都适合使用?
答:并非如此,檀香性温,辛香走窜,以下人群需慎用或禁用:
- 阴虚火旺者:表现为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使用后可能加重“火旺”症状,如口舌生疮、便秘。
- 孕妇及体质虚弱者:檀香辛香之性可能刺激子宫或耗气,孕妇使用有流产风险;体质虚弱者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气虚加重。
- 过敏体质者:部分人接触檀香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停用。
建议使用前咨询医师,辨证论治,避免盲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