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白本是未公开的药材秘录还是某种特殊药材名称?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药材白本,在传统中药体系中多指白蔹的别称,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是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类药材,其应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均有论述,至今仍广泛用于疮疡肿毒、烫伤外伤等症的治疗。

药材白本

基原与植物形态特征

白蔹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株长可达2-3米,块根通常2-4个簇生,呈纺锤形或类球形,表面红棕色或黄棕色,具纵皱纹及横向皮孔样突起,栓皮脱落处显白色,故得名“白本”,茎具棱,无毛,卷须与叶对生,叶为掌状复叶,小叶3-5羽状分裂,菱状卵形或宽卵形,边缘有粗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花序圆锥状,与叶对生,花小,黄绿色,浆果球形,成熟时蓝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药材以根粗壮、断面类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药材性状特征鉴别

白蔹的性状特征可通过以下表格直观对比:

鉴别项 性状描述
形状 纺锤形、类球形或半圆柱形,常2-4个连珠状或分叉,长5-15cm,直径1.5-3cm。
表面 红棕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细横纹及横向皮孔样突起,栓皮易脱落,脱落处显淡红棕色或类白色。
质地 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类白色或淡红棕色,粉性。
断面特征 可见放射状纹理及异型维管束(筋脉点),呈菊花心状,皮部较薄,木部宽广。
气味 气微,味甘、苦。

伪品鉴别:市场上常见以白芷、白术的根伪充白蔹,白芷呈圆锥形,表面灰棕色,断面灰白色,有层纹及棕色油点,气香;白术呈团块状,表面灰黄色,断面黄白色,有棕黄色点状油室(“云锦花纹”),味甘微苦,均与白蔹的断面粉性、无油点特征有别。

传统药用价值与应用

白蔹性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脾、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之效,传统应用中,内服可治痈疽发背、瘰疬、痰核,如《千金方》以白蔹配伍赤小豆、当归治疗痈肿不溃;外用则多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治烫伤、创伤出血、皮肤湿疹等。《本草纲目》记载其“敛疮生肌,治刀箭疮、汤火灼疮”,现代临床仍常将其用于疖肿、乳腺炎、带状疱疹等属热毒壅盛者,常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清热药以增强疗效。

药材白本

现代研究与资源保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蔹主要含白蔹素(resveratrol)、白蔹皂苷(ampelopsin)、黄酮类、多糖及鞣质等成分,白蔹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多糖成分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外用时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

资源方面,白蔹野生于山坡、灌丛或林缘,主产于河南、安徽、湖北、山东等地,因过度采挖,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已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名录》,河南、安徽等地已开展人工栽培技术研究,通过种子繁殖或分根繁殖实现规模化种植,既保障了药材供应,也保护了野生资源。

使用注意事项

白蔹性寒,脾胃虚寒、无实火者慎用;孕妇禁用,以免动胎气;不宜与川乌、草乌、附子等乌头类药材同用,以免产生毒性,外用时需注意创面清洁,若出现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应立即停用,白蔹为苦寒之品,久服易伤脾胃,建议中病即止,或配伍健脾药同用。

相关问答FAQs

Q1:药材白本(白蔹)与白芷、白术如何区分?
A1:可通过形状、表面、断面及气味综合鉴别:白蔹呈纺锤形或连珠状,表面红棕色,断面类白色粉性,有放射状纹理,气微;白芷呈圆锥形,表面灰棕色,断面灰白色有层纹和棕色油点,气香浓;白术呈团块状,表面灰黄色,断面黄白色有“云锦花纹”(油室),味甘微苦,三者性状差异显著,可通过对比区分。

药材白本

Q2:白蔹外用治疗烫伤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A2:白蔹外用治烫伤需注意:① 先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去除异物及坏死组织;② 取白蔹研细末(过80目筛),用麻油或凡士林调匀成糊状,薄涂于患处,每日1-2次;③ 若创面出现水疱,需先消毒刺破引流,再敷药;④ Ⅱ度以上烫伤(水疱破溃、真皮暴露)需及时就医,避免感染;⑤ 敷药后若出现局部红肿加剧、渗液增多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清洗患处。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图片及名称大全包含哪些常见草药的图文信息?
« 上一篇 今天
牙疼用中草药真的有效吗?哪些草药能快速止痛?怎么用才对?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