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通常以干燥块根入药,习称“干地黄”,是临床常用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其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地黄”,后世根据炮制方法不同,有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之分,而“生地”多指干地黄,性寒味甘苦,归心、肝、肾经,因其能“凉血补血,滋阴补肾”,被广泛应用于温热病、血热出血、阴虚内热等多种病症的治疗。
生地的基源与炮制
生地的原植物地黄为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全株被灰白色长柔毛和腺毛,根茎肥厚,肉质,呈块状、圆柱形或纺锤形,表面棕红色或棕黑色,具不规则的纵沟,叶通常基生,莲座状,叶片倒卵形或长椭圆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钝齿、缺刻或粗齿,下面常带紫色,花茎直立,总状花序,花冠筒状微弯曲,外面紫红色,内面黄色带紫斑,蒴果卵形,种子多数。
生地的传统炮制方法有鲜地黄、干地黄、熟地黄等,鲜地黄即新鲜块根,性大寒,味甘、苦,功能清热凉血、生津止渴,多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干地黄为鲜地黄经烘干或晒干而成,性寒,味甘、苦,功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是临床最常用的生地;熟地黄则为干地黄经九蒸九晒后制成,性微温,味甘,功专滋阴补血、益精填髓,适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肝肾阴虚等症,本文所述“生地”主要指干地黄。
生地的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
生地黄性寒,味甘、苦,归心、肝、肾经,其性寒能清热,味甘能养阴,味苦能泄降,入心经可清心火、凉血热,入肝经可泻肝火、养肝血,入肾经可滋肾阴、退虚热,故为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良药。
功效主治
- 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症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紫、斑疹隐隐,或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如《温病条辨》清营汤,以生地黄配玄参、麦冬等,治热入营血、舌绛烦渴;《千金方》犀角地黄汤,以生地黄配犀角、芍药等,治热入血分、发斑吐衄。
- 养阴生津:用于热病伤阴、津伤便秘,或阴虚内热、骨蒸劳热、消渴口干、舌红少苔等,如《温病条辨》增液汤,以生地黄配玄参、麦冬,治热病津亏、便秘口干;《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以生地黄配山药、黄芪等,治消渴病气阴两虚。
- 滋阴补肾:用于肝肾阴虚,症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盗汗遗精、消渴等,常与山茱萸、山药等配伍,如六味地黄丸。
生地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生地黄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其药理作用广泛,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要化学成分
- 环烯醚萜苷类:为生地的核心活性成分,包括梓醇(catalpol)、桃叶珊瑚苷(aucubin)、益母草苷(leonuride)等,其中梓醇含量最高,被认为是生地“清热凉血、滋阴生津”的主要物质基础。
- 苯乙醇苷类:如麦角甾苷(acteoside)、异类叶升麻苷(isoacteoside)等,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
- 糖类成分:如地黄多糖(rehmannan)、水苏糖(stachyose)、毛蕊花糖苷(verbascoside)等,可增强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
- 微量元素与氨基酸:含铁、锌、锰、铜等微量元素,以及多种必需氨基酸,参与机体代谢,对营养缺乏性疾病有一定改善作用。
主要药理作用
- 降血糖作用:梓醇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细胞等机制降低血糖,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防治作用,研究表明,生地黄提取物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血糖水平,改善糖耐量。
- 心血管保护作用:生地黄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同时具有抗氧化、抗心肌缺血作用,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有益。
- 免疫调节作用:地黄多糖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既可提高免疫力,也可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
- 抗炎与抗氧化作用:麦角甾苷、梓醇等成分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炎症因子释放,对炎症性疾病(如关节炎、胃炎)和衰老相关疾病具有保护作用。
- 保肝与神经保护作用:生地黄可减轻化学性肝损伤,降低转氨酶,促进肝细胞修复;梓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一定防治潜力。
生地的临床应用
生地黄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单味使用,多与其他药物配伍,组成经典方剂,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内科疾病
- 温热病:用于风热感冒、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热入营血阶段,常与玄参、麦冬、金银花等配伍,如清营汤。
- 血液系统疾病: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热出血症,配伍水牛角、赤芍、丹皮等,如犀角地黄汤加减。
-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用于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配伍黄芪、山药、天花粉等,如消渴方、玉液汤加减;更年期综合征阴虚火旺者,配伍知母、黄柏、龟甲等。
- 心血管疾病: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阴虚阳亢者,配伍石决明、钩藤、丹参等;心律失常属心阴虚火旺者,配伍麦冬、五味子、酸枣仁等。
妇科疾病
用于月经先期、量多、色鲜红,或崩漏、胎动不安等血热证,配伍黄芩、白术、阿胶等,如保阴煎;更年期综合征阴虚火旺,烘热汗出、心烦失眠,配伍浮小麦、麦冬、炙甘草等。
皮肤科疾病
用于痤疮、湿疹、银屑病等血热证,配伍赤芍、丹皮、紫草等,凉血清热解毒;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属风热者,配伍荆芥、防风、蝉蜕等。
生地的使用注意与禁忌
生地黄性寒而滋腻,虽为良药,但并非人人适宜,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 脾胃虚寒者慎用:生地黄滋腻碍胃,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腹胀腹痛者不宜单用,若需使用,可配伍砂仁、陈皮、白术等健脾理气药,减轻滋腻之性。
- 湿阻中焦者忌用:体内湿气过重、舌苔厚腻者,服用生地黄可加重湿阻,导致腹胀、食欲不振等。
- 外感风寒者忌用:风寒感冒初期,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者,生地黄性寒易敛邪,使病邪不易透解。
- 不宜与藜芦同用:根据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生地黄(玄参科)与藜芦不宜同用,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 长期服用需辨证:长期大量服用生地黄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减弱,建议中病即止,或在医师指导下配伍健脾药同用。
生地化学成分及主要药理作用表
化学成分 | 主要药理作用 |
---|---|
梓醇 | 降血糖、抗炎、神经保护、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促进骨形成 |
麦角甾苷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血栓形成、保护心血管、调节免疫 |
地黄多糖 | 增强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抗肿瘤、降血糖 |
桃叶珊瑚苷 | 利尿、抗炎、保护肝脏、改善皮肤屏障功能 |
微量元素(铁、锌等) | 参与造血、酶合成、免疫调节,改善营养缺乏 |
相关问答FAQs
Q1:生地和熟地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
A:生地和熟地同源于地黄,但炮制方法不同,性味、功效差异显著,生地是鲜地黄干燥而成,性寒,味甘、苦,功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适用于热病伤阴、血热出血、阴虚内热等实证或热证;熟地是生地经九蒸九晒制成,性微温,味甘,功专滋阴补血、益精填髓,适用于血虚萎黄、肝肾阴虚、精血亏虚等虚证,选择时需根据病情:若为热证(如舌红苔黄、口干便秘),选生地;若为虚证(如面色苍白、腰膝酸软、手足心热),选熟地;气血两虚者,则常将二者配伍使用,如当归补血汤中配熟地,八珍汤中二者同用。
Q2:生地可以长期泡水喝吗?哪些人不适合?
A:生地是否适合长期泡水喝需因人而异,从中医角度看,生地性寒,长期单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食欲不振等,尤其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若为阴虚火旺、口干舌燥、便秘等症,可在医师指导下短期泡水(每次10-15g,开水冲泡,代茶饮),但建议配伍枸杞、麦冬等平凉或甘润之品,减轻寒凉之性,以下人群不适合长期用生地泡水:①脾胃虚寒者(食少便溏、畏寒肢冷);②湿阻中焦者(舌苔厚腻、腹胀);③孕妇(生地有收缩子宫作用,需慎用);④外感未解者(感冒初期,恶寒发热时),长期服用建议定期咨询中医师,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