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经加工干燥者称“生地黄”,简称“生地”,为临床常用中药,素有“地黄之上品”之称,其应用历史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具有养阴生津、清热凉血之效,广泛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阴虚发热、盗汗、遗精等症。
来源与产地
生地黄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干燥块根,地黄为多年生草本,喜温和气候,喜阳光充足环境,适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我国多地有栽培,主产于河南焦作(古称“怀庆府”,所产地黄称“怀地黄”,为道地药材)、山西、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其中河南怀地黄因品质优良、有效成分含量高,被历代医家推崇为道地药材,传统采挖方法为秋季采挖,除去芦头、根须及泥沙,洗净,烘干或晒干,即为生地黄;若直接使用新鲜块根,则称“鲜地黄”,性味更寒凉,清热凉血之力更强。
性味归经与功效
生地黄性味甘、苦,寒,归心、肝、肾经,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清热凉血”与“养阴生津”,二者相辅相成,既清解血分热邪,又滋养阴液生津,适用于热病伤阴、血热妄行等多种虚实夹杂之证。
清热凉血
生地黄苦寒沉降,入心肝血分,能清营分、血分之热,适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证,症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红、少苔或无苔,或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致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发斑紫暗等,常与玄参、丹皮、赤芍等同用,如《温病条辨》清营汤,以生地黄为主药,配玄参、麦冬等,共奏清营透热、养阴活血之效;若治血热出血,常与侧柏叶、白茅根、茜草等凉血止血药同用,增强止血而不留瘀之功。
养阴生津
生地黄甘寒质润,能滋养肺、胃、肾之阴,生津止渴,适用于热病后期阴液亏耗,或内热消渴、津伤口渴之证,如热病伤阴,津伤便秘,常与玄参、麦冬配伍,即《温病条辨》增液汤,以“增水行舟”法润肠通便;若治阴虚内热、骨蒸潮热,常与知母、黄柏、龟甲等同用,如大补阴丸,滋阴降火以除虚热;若治消渴病(糖尿病)口渴多饮、尿频量多,常与天花粉、葛根、麦冬等配伍,增强养阴生津之效,生地黄还可用于阴虚血少所致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常与当归、白芍、川芎等同用,如四物汤(以熟地黄为主,生地黄可替代用于血热之证),养血调经。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地黄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要化学成分
生地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环烯醚萜苷类(如梓醇、桃叶珊瑚苷、益母草苷)、苯乙醇苷类(如毛蕊花糖苷)、多糖类、有机酸(如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氨基酸、微量元素(如铁、锌、锰、硒)等,梓醇和毛蕊花糖苷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
药理作用
- 降血糖作用:梓醇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素分泌、保护胰岛β细胞等机制降低血糖,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防治作用。
- 抗炎与免疫调节:毛蕊花糖苷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多糖类成分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增强抗病能力。
- 保护心脑血管:生地黄提取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神经元凋亡;降低血压,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有益。
- 抗衰老与抗氧化:生地黄多糖、毛蕊花糖苷等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延缓衰老。
- 保肝与抗肿瘤:生地黄可减轻化学性肝损伤,降低转氨酶,促进肝细胞修复;其提取物对肝癌、肺癌、胃癌等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增殖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生地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表
成分类别 | 代表成分 | 主要药理作用 |
---|---|---|
环烯醚萜苷类 | 梓醇 | 降血糖、神经保护、利尿、抗炎 |
苯乙醇苷类 | 毛蕊花糖苷 | 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保护心脑血管 |
多糖类 | 地黄多糖 | 增强免疫、降血糖、抗肿瘤 |
有机酸 | 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 | 抑菌、抗炎 |
微量元素 | 铁、锌、硒 | 参与酶活性调节、抗氧化、促进造血 |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用法用量
生地黄可入汤剂,也可入丸散,煎服时,常规用量为10-30g;鲜地黄用量加倍,可捣汁服,若用于清热凉血,宜生用;若养阴生津,可略炒(称“炒生地”),以减轻寒凉之性,增强滋阴效果。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用:生地黄性寒质腻,易碍脾胃运化,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者不宜单用,若需使用,可配伍砂仁、陈皮等健脾理气药,减轻滋腻之性。
- 湿阻中焦者忌用:体内湿气停滞、舌苔厚腻者,服用生地黄易加重湿阻,导致腹胀、纳呆等不适。
- 配伍禁忌:传统中药理论认为,生地黄不宜与藜芦同用,属“十八反”内容,需避免配伍。
- 特殊人群用药: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长期服用。
相关问答FAQs
问:生地黄和熟地黄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
答:生地黄与熟地黄均来源于地黄,但加工方法不同,性味归经与功效有显著差异,生地黄为干燥块根,性寒凉,主入心肝血分,长于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适用于血热出血、热病伤阴、内热消渴等实证或热证;熟地黄为生地黄加酒、黄酒等反复蒸晒而成,性微温,主入肝肾经,功专滋阴补血、填精益髓,适用于血虚萎黄、头晕心悸、肝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盗汗遗精、月经不调等虚证。“生地凉血,熟地补血”,需根据病情寒热虚实选择:热证、实证用生地,虚证、寒证用熟地。
问:生地黄可以长期泡水喝吗?有没有副作用?
答:生地黄是否可长期泡水喝需根据个人体质而定,对于阴虚火旺、经常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者,适量长期饮用生地黄水可能有滋阴清热之效;但若脾胃虚寒、易腹泻或体内湿气重者,长期饮用易导致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副作用,生地黄性寒,过量饮用可能损伤阳气,出现畏寒、乏力等症状,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避免长期自行服用,一般连续饮用1-2周后需评估效果,必要时调整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