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不食草,又名食胡荽、野芫荽、地芫荽,为菊科植物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 (L.) A. Braun et Aschers.)的干燥全草,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中草药,因其“鹅食之即病”而得名,可见其辛散之性强烈,其性辛温,归肺、肝经,具有通鼻窍、止咳祛痰、解毒消肿之效,在治疗鼻部疾病、外感咳嗽及皮肤病症等方面应用广泛。
从来源看,鹅不食草多为野生,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拔取全草,洗去泥沙,晒干或鲜用,其植株矮小,茎细而多分枝,叶片小如鹅食,故得此名,全草入药,性味辛温,归肺、肝二经,辛能散风温,温能通经络,故善于走窜通窍,既能内服治肺系疾病,又能外用疗皮肤疮疡。
化学成分方面,鹅不食草含多种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挥发油(如鹅不食草素、胡薄荷酮、丁香油酚等)、黄酮类(如芹菜素、木犀草素)、三萜类(如羽扇豆酮)及有机酸(如延胡索酸、阿魏酸)等,挥发油是其发挥药效的核心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抗菌、抗过敏及平喘作用;黄酮类成分则能抗氧化、增强免疫功能,三萜类物质有镇痛、解痉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鹅不食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能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鼻黏膜水肿,同时对组胺引起的过敏反应有拮抗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临床应用上,鹅不食草用途广泛,尤以鼻部疾病见长,内服可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咳嗽痰多,常配伍苍耳子、辛夷、白芷等,增强通鼻窍之力,如《本草汇言》记载其“上达头脑,下通胸膈,而驱一切邪气”,对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所致的鼻塞、流涕、嗅觉减退有较好疗效,外用则多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肿疮疖及湿疹皮炎,鲜品捣烂外敷或煎水熏洗,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祛湿止痒,民间还用其治疗百日咳、疟疾等,多单味煎服或配伍止咳、截疟药物。
用法用量需根据病情选择:内服煎汤,常用量为3-9g,鲜品可增至15-30g,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使用时需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因其辛温耗阴;孕妇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内服不宜过量,过量易致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外用需观察皮肤,过敏者立即停用。
为更直观展示鹅不食草的基本信息,可整理如下:
项目 | |
---|---|
中文名 | 鹅不食草 |
别名 | 鹅草、食胡荽、野芫荽、地芫荽 |
来源 | 菊科植物鹅不食草的干燥全草 |
性味 | 辛,温 |
归经 | 肺、肝 |
功效 | 通鼻窍,止咳祛痰,解毒消肿 |
主治 | 鼻塞,鼻渊,咳嗽痰多,跌打损伤,痈肿疮疖,湿疹 |
用法用量 | 内服3-9g,煎汤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洗 |
注意事项 | 阴虚血燥者慎用,孕妇慎用,不宜过量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鹅不食草治疗鼻炎的效果如何?
答:鹅不食草是治疗鼻炎的常用药,尤其对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效果显著,其性辛温通窍,能疏散风寒、宣通鼻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挥发油成分可改善鼻黏膜血液循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减轻鼻黏膜水肿,同时能拮抗组胺,缓解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临床常与苍耳子、辛夷、白芷配伍内服,也可制成滴鼻剂直接作用于鼻黏膜,或煎水熏鼻,综合疗效较好,但需注意,鼻炎类型不同(如风热感冒或阴虚体质),配伍药物需调整,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问题2:使用鹅不食草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使用鹅不食草需注意以下几点:① 辨证论治,因其性辛温,适用于风寒感冒或寒性鼻炎,风热感冒(发热、咽痛、黄鼻涕)或阴虚火旺(手足心热、盗汗)者慎用;② 控制用量,内服不宜超过10g,过量易致恶心、呕吐、胃部不适;③ 特殊人群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④ 外用需观察皮肤反应,若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立即停用并清洗;⑤ 避免与温燥药物同用过量,以防耗伤阴液,若用药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