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藏血,调畅气机与情志,与脾胃功能、筋脉濡养等密切相关,若肝失疏泄,或肝血不足,或肝经郁热,易引发胁痛、黄疸、眩晕、月经不调等病症,中草药治疗肝病讲究辨证论治,需根据证型选择疏肝理气、养血柔肝、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不同功效的药物,以下从中医辨证角度,详细介绍治疗常见肝病的代表性中草药及其应用。
疏肝理气类:肝气郁结证
肝气郁结多因情志不畅、压力过大所致,常见胁肋胀痛、情绪抑郁、嗳气叹息、妇女月经不调等,此类药物能调畅肝气,缓解郁滞。
-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为疏肝解郁之要药,善治肝郁气滞所致胁肋胀痛、月经不调,兼有退热升阳之效,注意: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者慎用,用量过大易耗伤阴液。
- 香附:辛、微苦,平,归肝、脾、三焦经,为“气病之总司”,长于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适用于肝郁胁痛、痛经、乳房胀痛,气虚无滞者忌用。
- 郁金:辛、苦,寒,归肝、心、肺经,既疏肝解郁,又活血止痛,兼能利胆退黄,常用于肝郁胁痛、黄疸、癥瘕积聚,畏丁香。
-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血中之气药”,适用于肝郁血瘀之胁痛、头痛,阴虚火旺者慎用。
养血柔肝类:肝血不足证
肝血不足多因失血过多、脾胃虚弱或久病耗伤所致,常见眩晕眼花、视物模糊、肢体麻木、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此类药物能滋养肝血,柔肝止痛。
-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为治疗肝血亏虚、肝阳上亢之要药,常与柴胡配伍(如逍遥散)调和肝脾,阳衰虚寒者不宜单用。
- 当归:甘、辛,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肝郁血瘀之胁痛,湿盛中满、大便溏泄者忌用。
- 枸杞子:甘,平,归肝、肾经,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常用于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视物模糊,外实热证者不宜用。
- 女贞子:甘、苦,凉,归肝、肾经,滋补肝肾,明目乌发,适用于肝肾阴虚之头晕目眩、须发早白,脾胃虚寒者慎用。
清热解毒利湿类:肝经湿热/火毒证
肝经湿热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所致,常见胁痛口苦、黄疸尿黄、腹胀纳差、带下黄臭等;火毒炽盛则可见急黄、高热、烦躁等,此类药物能清肝热、解湿毒、退黄疸。
- 茵陈: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清热利湿,退黄为专长,为治疗黄疸(阳黄)的要药,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见湿热黄疸者多用,虚黄(气血亏虚所致黄疸)不宜用。
- 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善治肝火胁痛、湿热黄疸,兼能导湿热从小便排出,脾虚便溏者忌用。
-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适用于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以及高烦热,脾胃虚寒者不宜久用。
- 垂盆草:甘、淡,凉,归肝、胆、小肠经,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常用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能降低转氨酶,虚寒证慎用。
活血化瘀类:肝络瘀阻证
肝络瘀阻多因气滞日久、外伤或久病入络所致,常见胁痛如刺、痛有定处、面色晦暗、癥瘕积聚等,此类药物能通肝络、化瘀滞、止疼痛。
- 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祛瘀,养血安神,通络止痛,适用于肝郁血瘀之胁痛、癥瘕,兼能改善肝循环,反藜芦。
- 桃仁: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常用于肝血瘀滞之胁痛、癥瘕,兼治肠燥便秘,孕妇忌用,便溏者慎用。
- 红花:辛,温,归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适用于瘀血阻滞之胁痛、痛经、癥瘕,孕妇忌用,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 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化瘀止血,活血定痛,适用于肝络瘀阻之胁痛刺痛,兼有出血倾向者(如肝硬化合并牙龈出血)更宜,孕妇慎用。
滋补肝肾类: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多因久病劳损或情志内耗所致,常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等,此类药物能补肝阴、益肾精,调阴阳。
- 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滋补肝肾之要药,适用于血虚萎黄、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忌用。
- 山茱萸:酸、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涩精固脱,常用于肝肾阴虚之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兼能收敛固涩,命门火炽、素有湿热及小便淋涩者忌用。
- 制何首乌: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适用于血虚萎黄、肝肾精血亏虚之须发早白,大便溏泄者不宜用。
- 桑葚:甘、酸,寒,归心、肝、肾经,滋阴补血,生津润燥,适用于肝肾阴虚之眩晕耳鸣、津伤口渴,兼能润肠通便,脾胃虚寒便溏者忌用。
常用治疗肝病中草药简表
药物名称 | 类别 | 性味归经 | 功效 | 适用病症 | 注意事项 |
---|---|---|---|---|---|
柴胡 | 疏肝理气 | 苦辛微寒,肝胆经 | 疏肝解郁,退热升阳 | 肝郁胁痛、月经不调、寒热往来 | 阴虚阳亢者慎用 |
白芍 | 养血柔肝 | 苦酸微寒,肝脾经 | 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 肝血眩晕、肝郁胁痛、月经不调 | 阳衰虚寒者不宜单用 |
茵陈 | 清热利湿 | 苦微寒,脾胃肝胆经 | 清热利湿,退黄 | 湿热黄疸、肝炎 | 虚黄不宜用 |
丹参 | 活血化瘀 | 苦微寒,心肝经 | 活血祛瘀,养血安神 | 肝络瘀阻胁痛、癥瘕 | 反藜芦 |
熟地黄 | 滋补肝肾 | 甘微温,肝肾经 | 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 肝肾阴虚腰膝酸软、血虚萎黄 | 脾胃虚弱便溏者忌用 |
中草药治疗肝病的注意事项
- 辨证论治是核心:肝病证型复杂,需根据肝气郁结、肝血不足、湿热蕴结、瘀血阻络等不同证型选药,如肝郁用柴胡、香附,血虚用当归、白芍,湿热用茵陈、黄芩,瘀阻用丹参、三七,不可盲目用药。
- 避免苦寒伤脾胃:清热解毒类药物(如栀子、黄芩)性多苦寒,久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出现食欲不振、便溏等症状,需配伍健脾之品(如白术、茯苓)顾护脾胃。
- 活血药需慎用: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三七)有促进血行作用,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如血小板减少、胃溃疡出血)禁用或慎用,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长期用药需监测:部分滋补药(如熟地、何首乌)长期服用可能影响肝功能,需定期复查肝功能,避免药物性肝损伤。
相关问答(FAQs)
问:哪些中草药适合长期调理肝脏?
答:长期调理肝脏需根据体质选择,如肝郁气滞者可少量用柴胡、香附(建议配伍白芍、当归养血,避免耗气);肝血不足者可用枸杞子、桑葚泡水,或与当归、白芍同煮食疗;肝肾阴虚者可用女贞子、制何首乌煲汤,但“是药三分毒”,即使是调理类中药,也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单一用药导致体质偏颇。
问:中草药治疗肝病时有哪些饮食禁忌?
答:饮食需配合药物功效调整:①湿热型肝病(如黄疸、口苦):忌辛辣(辣椒、生姜)、甜腻(蛋糕、肥肉)、酒类,以免助湿生热;可多吃绿豆、西瓜、芹菜等清热利湿之品。②肝郁气滞型(胁痛、情绪差):忌生冷(冰饮、生冷瓜果)、油腻,以免加重气滞;可玫瑰花、陈皮泡水代茶饮,疏肝理气。③血瘀型(胁痛刺痛、面色晦暗):忌高脂、高胆固醇食物,以免加重瘀滞;可适量吃山楂、黑木耳活血化瘀。④所有证型均需戒烟限酒,避免加重肝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