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竭,又名麒麟竭、血竭粉,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Bl.的果实渗出的树脂经加工制成,是传统名贵中药材,始载于《唐本草》,因其色如血、质如脂,具活血化瘀、止血生奇效,被誉为“活血圣药”,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我国广东、台湾等地有引种栽培,血竭在中医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外伤出血、疮疡久溃不敛等症,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其具有抗血栓、抗炎、镇痛、促进伤口愈合等多种生物活性。
来源与采收加工
血竭为棕榈科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麒麟竭的成熟果实,其树脂在果实成熟时自然渗出,或经人工割伤树皮收集,传统采收多选择7-8月果实成熟期,将果实采摘后置阴凉处,使树脂自然渗出,凝固后收集块状树脂,经杂质去除、低温干燥、粉碎成细粉,即得“血竭粉”,优质血竭应色红似血、质坚脆、气微、味淡,嚼之有砂粒感,唾液染成红棕色。
性状鉴别
血竭药材因加工方式不同,分为原装血竭和加工血竭两类,原装血呈扁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铁黑色或黑红色,具光泽,常附有红色粉末;质硬而脆,破碎面红色,研粉为砖红色,加工血竭呈类圆形、方形的块状,表面黑褐色,有光泽,底部有平截面的白痕(为加工时粘贴的衬纸痕迹);质硬而脆,断面平滑,红褐色至黑红色,气微,味淡,取血竭粉末置白纸上,用火烘烤则熔化而呈血红色,但无油迹扩散,以此区别于掺伪品。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血竭性平,味甘、咸,归心、肝、脾经,其核心功效为“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临床应用广泛:
- 活血定痛:用于跌打损伤、筋骨疼痛、瘀血肿痛,常配伍乳香、没药、红花等,如七厘散;
- 化瘀止血:适用于各种出血症,尤其对瘀滞出血(如产后恶露不尽、外伤出血)效果显著,单用研粉外敷或内服,或配三七、蒲黄等;
- 敛疮生肌:治疗疮疡久溃不敛、臁疮、烫伤等,研粉外撒或用麻油调敷,可促进肉芽生长,加速伤口愈合。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血竭内服常用量为1-3g,多入丸散剂,不入汤剂(因高温煎煮易破坏有效成分);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使用时需注意:孕妇及无瘀滞者忌用;血竭性收敛,血热妄行、阴虚血热者不宜使用(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属热证者);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传统认为“血竭反乌头”);服用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现代研究与药理作用
现代化学研究表明,血竭主要含黄酮类(血竭素、血竭红素、去甲血竭素等)、甾体类(豆甾醇、β-谷甾醇)、树脂类及树胶等成分,药理研究证实:
- 抗血栓形成:血竭素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
- 抗炎镇痛: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如前列腺素、组胺),缓解肿胀和疼痛;
- 促进伤口愈合: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加速胶原合成,增强伤口抗拉强度;
- 止血作用:缩短凝血时间,收缩局部血管,同时其收敛性能形成保护膜,减少创面渗出。
血竭还具有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免疫等潜在活性,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妇科瘀血证、皮肤溃疡等治疗中。
血竭中药材基本信息表
项目 | |
---|---|
来源 | 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Bl.的果实渗出树脂加工而成 |
性状 | 块状,表面黑红至铁黑色,断面红褐色,气微,味淡,嚼之有砂粒感 |
性味归经 | 性平,味甘、咸;归心、肝、脾经 |
功效主治 | 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外伤出血、疮疡不敛 |
用法用量 | 内服1-3g(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
注意事项 | 孕妇、无瘀滞者忌用;血热妄行者慎用;不宜与乌头类同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血竭和三七都能活血止血,两者有何区别?
解答:三七与血竭均具活血止血之功,但侧重点不同,三七偏于止血化瘀,止血而不留瘀,兼能补虚,尤擅治各种出血症(如咯血、吐血、崩漏)及跌打损伤,可内服可外用;血竭则偏于活血定痛、敛疮生肌,更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疮疡久溃不敛,外用效果显著,内服多入丸散,二者常配伍使用,增强活血止血之效。
问题2:服用血竭时有哪些饮食禁忌?
解答:服用血竭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冷瓜果、肥肉、辣椒、白酒等),以免影响药物吸收或加重气血瘀滞;同时避免与浓茶、咖啡同服,因其含鞣酸可能与血竭中的成分结合,降低药效;孕妇及月经期女性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以免引起出血不止或月经量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