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紫草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 euchroma)、内蒙紫草(Arnebia guttata)或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的干燥根,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应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根呈圆柱形,多扭曲,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质松软,断面粗糙,味甘、酸,紫草以根粗大、色紫、皮厚者为佳,主产于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紫草性寒,味甘、咸,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之效,临床常用于血热毒盛所致的斑疹紫黑、麻疹不透,以及疮疡、湿疹、水火烫伤等症,如《本草纲目》记载其“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体现了其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的双重功效,现代研究证实,紫草的药理作用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其活性成分主要为萘醌类化合物,此外还含脂肪酸、多糖、鞣质等,具体成分及生物活性如下表:
主要成分 | 结构类型 | 生物活性 |
---|---|---|
紫草素(Shikonin) | 萘醌类 | 抗炎、抗氧化、抗肿瘤、促进伤口愈合 |
乙酰紫草素(Acetylshikonin) | 萘醌类 | 抗菌、抗病毒、抑制免疫细胞过度活化 |
β-二甲基丙烯酰紫草素 | 萘醌类 | 抗炎、调节微循环 |
紫草多糖 | 多糖类 | 免疫调节、抗病毒 |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紫草具有多重生物活性,其作用机制与所含萘醌类成分密切相关,主要药理作用如下表:
药理作用 | 作用机制 | 相关研究 |
---|---|---|
抗炎 | 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 动物实验显示对角叉菜胶所致足肿胀显著抑制 |
抗氧化 | 清除自由基,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提高氧化应激模型细胞存活率 |
促进伤口愈合 | 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加速上皮再生 | 临床用于烧烫伤创面,缩短愈合时间 |
抗病毒 | 抑制病毒复制(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 | 体外实验对HSV-1病毒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 |
传统应用中,紫草常配伍玄参、赤芍等治疗血热发斑,配伍蝉蜕、葛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现代制剂中,紫草油(紫草与麻油煎煮)广泛应用于湿疹、皮炎、烧烫伤,紫草栓用于宫颈糜烂,紫草多糖制剂则用于免疫调节相关疾病,但需注意,紫草性寒,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其活血作用较强,孕妇忌用,以免引起流产;外用时需注意观察皮肤反应,过敏者停用;煎剂不宜久煎,以免破坏萘醌类活性成分,一般煎煮时间不超过10分钟。
FAQs
问:紫草外用治疗湿疹时,如何调配使用?
答:紫草外用可取紫草50g,加入麻油200ml中,文火煎至药枯去渣,冷却后涂于患处,每日2-3次,也可与黄柏、苦参等配伍煎水湿敷,增强清热燥湿之效,若湿疹渗出较多,需避免油剂使用,可选用粉剂或溶液剂。
问:长期服用紫草会有不良反应吗?
答:紫草不宜长期服用,其含有的萘醌类成分可能对胃肠道产生刺激,长期服用可能导致恶心、腹泻等反应;部分研究显示紫草素具有肝毒性,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建议在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一般连续用药不超过2周,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