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常用药材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善,在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这些药材多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通过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理论指导临床配伍,形成“君臣佐使”的复方体系,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以下从常用类别、代表性药材、配伍原则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解表药
解表药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辛温解表药性味辛温,适用于风寒表证,代表药材有麻黄、桂枝;辛凉解表药性味辛凉,适用于风热表证,代表药材有薄荷、菊花。
-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等,用量3-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蜜炙用,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喘咳者忌用。
-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凉,味辛,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用量3-6g,宜后下,体虚多汗者慎用。
清热药
清热药主要用于治疗里热证,包括实热证、虚热证及脏腑热证等,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等。
- 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性大寒,味甘、辛,归肺、胃经,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等,用量15-60g,宜打碎先煎,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用。
-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性寒,味甘,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等,用量10-30g,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补益药
补益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虚证,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是“扶正祛邪”理论的重要体现。
-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性微温,味甘、微苦,归脾、肺、心、肾经,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用于体欲虚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等,用量3-9g,宜文火另煎兑服,反藜芦,五灵脂、萝卜、茶叶、咖啡等不宜同用,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用。
-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功效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等,用量5-15g,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用。
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药主要用于治疗血瘀证,如痛经、闭经、癥瘕、跌打损伤等,代表药材有川芎、丹参。
-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胸痹心痛等,用量3-10g,阴虚火旺、月经过多及出血性疾病患者忌用。
-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性微寒,味苦,归心、肝经,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癥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等,用量10-15g,反藜芦,孕妇慎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主要用于治疗痰证、咳嗽、喘息等,分为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代表药材有半夏、贝母。
-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性温,味辛,归脾、胃、肺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消疖肿,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呕吐反胃等,用量3-10g,一般内服宜制用(姜半夏、法半夏),生品有毒,外用适量,阴虚燥咳、津伤口渴、出血证患者忌用。
- 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性微寒,味苦、甘,归肺、心经,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瘰疬、乳痈等,用量3-10g,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中药常用药材简表
类别 | 药材 | 性味 | 归经 | 主要功效 | 常用量(g) |
---|---|---|---|---|---|
解表药 | 麻黄 | 辛、微苦温 | 肺、膀胱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3-9 |
解表药 | 薄荷 | 辛凉 | 肺、肝 |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 3-6 |
清热药 | 石膏 | 甘、辛大寒 | 肺、胃 |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 15-60 |
清热药 | 金银花 | 甘寒 | 肺、心、胃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10-30 |
补益药 | 人参 | 甘、微苦温 | 脾、肺、心 |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 | 3-9 |
补益药 | 当归 | 甘、辛温 | 肝、心、脾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5-15 |
活血化瘀药 | 川芎 | 辛温 | 肝、胆、心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 3-10 |
化痰止咳药 | 半夏 | 辛温 | 脾、胃、肺 |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3-10 |
中药配伍与使用注意事项
中药配伍需遵循“君臣佐使”原则,通过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等协同作用增强疗效,或通过相恶、相反避免毒性反应,使用时需注意:
- 剂量:根据药材性质、病情轻重及患者体质调整,如毒性药材需严格控制剂量。
- 煎煮:矿石、贝壳类药材宜先煎(如石膏);芳香类药材宜后下(如薄荷);粉末类药材宜包煎(如蒲黄)。
- 禁忌:妊娠期禁用峻下、逐水、破血及有毒药材(如麝香、巴豆);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油腻食物,避免与某些西药同服(如人参不宜与抗凝药同用)。
FAQs
Q1:中药常用药材是否可以自行搭配使用?
A1:不建议自行搭配,中药配伍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辨证论治,考虑药物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自行搭配可能因配伍不当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反应,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禁忌组合(如甘草反甘遂、人参五灵脂),若需使用中药,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开具处方。
Q2:服用中药期间有哪些饮食禁忌?
A2:服用中药期间的饮食禁忌需根据药材性质和病情调整,一般原则包括:
- 生冷寒凉食物(如西瓜、苦瓜、冰淇淋):易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脾胃运化,适用于脾胃虚寒或温补类药材(如人参、附子)期间忌食。
- 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酒):易助火生热,适用于热证或清热类药材(如石膏、金银花)期间忌食。
- 油腻腥膻食物(如肥肉、海鲜、油炸食品):易影响脾胃消化功能,适用于脾胃虚弱或化痰类药材(如半夏、陈皮)期间忌食。
- 萝卜、茶叶:萝卜破气,茶叶解药,可能降低补益类药材(如人参、黄芪)的疗效,服用期间不宜同食,具体禁忌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