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Scorzonera glabra,别名老鹤菜、毛草、笔管草等,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东地区,多生长于山坡草地、田埂、路旁等向阳处,其全草可入药,传统中医认为其性寒,味辛、苦,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通乳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乳痈、疔疮肿毒、咽喉肿痛、乳汁不下等症,是民间常用的清热解毒类中草药之一。
从植物学特征来看,鸦葱植株高30-100cm,根茎粗壮,黑褐色,茎直立,上部分枝,密被白色绒毛,基生叶丛生,叶片呈披针形或线形,长10-30cm,宽5-15mm,先端尖,基部渐狭,全缘,两面被毛;茎生叶互生,较小,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或叶腋,总苞钟形,苞片多层,外层较短,内层较长,花黄色,舌状花,花期6-8月,果期8-10月,瘦果长圆形,具纵棱,冠毛白色。
中医理论中,鸦葱的性味决定了其核心功效,其味辛能行、能散,苦能泄、能燥,性寒能清热,故长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尤其适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疮疡肿毒、乳痈等症,如《本草纲目》记载鸦葱“主疔肿、痈疽、瘰疬、恶疮”,《陕西中草药》则言其“清热解毒,消肿排脓,通乳”,体现了其在外科及妇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现代临床常将其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乳痈)、扁桃体炎(乳蛾)、淋巴结肿大(瘰疬)等,内服外用均可,内服可煎汤或捣汁,外用可鲜品捣敷研末调敷。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鸦葱的化学成分丰富,含三萜类、黄酮类、生物碱、多糖、挥发油及多种微量元素,其中三萜类化合物(如齐墩果酸)具有显著抗炎、抗氧化作用,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组织水肿;黄酮类成分可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多糖类成分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抗肿瘤潜力;挥发油中的倍半萜类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为其清热解毒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鸦葱还能促进乳腺泡发育,增加乳汁分泌,这与传统“通乳”功效相符,可能与其调节垂体-乳腺轴内分泌有关。
鸦葱的用法用量需根据病情及剂型调整,内服煎汤,常用量为9-15g,鲜品可增至30-60g;捣汁饮服时,每次取鲜草50-100g,加少量温开水绞取汁液,分次温服,外用时,取新鲜全草洗净捣烂,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2次,适用于疔疮肿毒、乳腺炎初起等,需注意,鸦葱性寒,脾胃虚寒者(如平素畏寒、腹泻、食欲不振)慎用;孕妇忌用,因其可能促进子宫收缩;疮疡已溃或脓液清稀者不宜外用,以免加重病情,长期服用时,建议定期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过量使用。
项目 | |
---|---|
植物学名 | Scorzonera glabra |
科属 | 菊科鸦葱属 |
性味 | 辛、苦,寒 |
归经 | 肝、胃经 |
功效 |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通乳 |
主治 | 乳痈、疔疮肿毒、咽喉肿痛、瘰疬、乳汁不下、蛇虫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捣汁饮服:鲜草50-100g/次,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
注意事项 | 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忌用,疮疡已溃者不宜外用,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 |
相关问答FAQs
Q1:鸦葱和蒲公英都是清热解毒药,两者功效有何区别?
A1:鸦葱与蒲公英均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但侧重点不同,鸦葱性寒味辛、苦,长于通乳,临床更常用于乳痈(急性乳腺炎)、乳汁不下等妇科及乳腺疾病,同时其消肿散结之力较强,对疔疮、瘰疬(淋巴结结核)等硬结肿毒效果显著;蒲公英味甘、苦,性寒,兼能利尿通淋,除用于热毒疮疡外,还常用于湿热淋证(如尿路感染)、肝热目赤(眼红肿痛),且利尿作用可帮助湿热从小便排出,鸦葱“通乳散结”更优,蒲公英“利尿清肝”更突出,需根据具体症状选用。
Q2:鸦葱可以长期服用吗?服用时有哪些禁忌?
A2:鸦葱不宜长期服用,其性寒,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可能导致腹泻、腹痛、食欲不振等不适,尤其脾胃虚寒者更应避免,禁忌人群包括:孕妇(因可能促进子宫收缩,引发流产)、脾胃虚寒者(表现为畏寒肢冷、大便溏薄)、疮疡已溃且脓液清稀者(外用可能加重溃烂),体质虚弱者、儿童及老人应在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避免过量,若服用期间出现不适,需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