菝葜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菝葜(Smilax china L.)的干燥根茎,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中草药,别名金刚刺、铁菱角、红灯笼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及华中地区,其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名医别录》,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具有祛风利湿、解毒散瘀、消肿止痛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湿热淋证等多种疾病。
植物学特征与采收加工
菝葜为攀援灌木,茎长可达3-5米,小枝绿色,有刺,刺通常弯曲,叶互生,纸质,卵形或椭圆形,长3-10厘米,宽2.6-6厘米,叶基心形,叶背淡绿色,叶脉3-5对,花单性异株,黄绿色,伞形花序腋生,花期4-7月;浆果球形,直径6-10毫米,熟时红色,有粉霜,果期8-11月。
一般于秋季采挖2-3年生的根茎,洗净泥沙,除去须根及茎基,趁鲜切片或切段,晒干或低温干燥即可入药,以条粗、断面色黄白、味微苦者为佳。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菝�昧性平,味甘、酸,归肝、肾经,其核心功效可概括为“祛、利、解、散”:
- 祛风利湿:善治风湿痹痛,尤其是腰膝酸痛、关节屈伸不利,常配伍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增强祛风湿、强筋骨之效;对湿热下注之淋证(小便涩痛、尿频尿急),可配伍车前子、滑石、萹蓄等,以清热利湿通淋。
- 解毒散瘀:用于痈肿疮毒、咽喉肿痛,内服或外敷均可,常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对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配伍乳香、没药、红花等,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 其他功效:现代临床还用于治疗湿热黄疸(配茵陈、栀子)、带下过多(配山药、芡实、白果),以及肿瘤辅助治疗(其提取物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菝葜的药理作用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主要活性成分包括:
成分类别 | 代表性成分 | 主要药理作用 |
---|---|---|
皂苷类 | 菝葜皂苷、薯蓣皂苷元 | 抗炎、镇痛、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炎、保护血管内皮 |
生物碱类 | 菝葜碱、伪薯蓣碱 | 抗菌、抗病毒、松弛平滑肌 |
多糖类 | 菝葜多糖 |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菝葜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镇痛作用(提高痛阈)、利尿作用(增加尿量及钠钾排泄),以及一定的抗肿瘤、抗菌、降血糖活性,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临床应用与配伍举例
- 风湿痹痛:菝葜30g,配伍独活15g、桑寄生20g、牛膝15g,水煎服,每日1剂,可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适用于肝肾亏虚、风湿痹阻之腰膝冷痛、关节屈伸不利。
- 泌尿系结石:菝葜20g,配伍金钱草30g、海金沙15g、鸡内金10g、石韦15g,水煎服,每日1剂,可清热利湿、排石通淋,适用于湿热蕴结型泌尿系结石(结石直径<1cm,无尿路梗阻)。
- 痈肿疮毒:鲜菝葜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或配伍金银花20g、连翘15g、蒲公英30g,水煎服,内服外用并用,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使用注意
菝誌虽为常用中药,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 禁忌人群:孕妇慎用(其活血作用可能增加流产风险);阴虚火旺者不宜单用(性平但味甘酸,久用可能助湿);对菝葜过敏者禁用。
- 用法用量:内煎剂常用量为10-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一般减量或停药后可缓解;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
相关问答FAQs
Q1:菝葜与土茯苓有何区别?
A:菝葜与土茯苓均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功效有相似之处(如祛风利湿、解毒),但区别明显:①植物来源不同:菝葜为菝葜的根茎,土茯苓为土茯苓(Smilax glabra)的根茎;②性味侧重不同:菝葜性平偏温,味甘酸,偏于祛风散瘀、消肿止痛;土茯苓性甘淡平,偏于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且无活血作用;③主治不同:菝蒌常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土茯苓多用于梅毒、汞中毒、湿热疮毒等。
Q2:服用菝葜期间需要注意饮食吗?
A:服用菝葜期间需注意饮食调理:①忌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以免助湿生热,影响药效;②忌饮酒,酒精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增加不良反应风险;③避免与寒凉食物(如苦瓜、螃蟹、西瓜等)同食,尤其脾胃虚寒者,以防腹泻;④若用于治疗泌尿系结石,需减少高草酸食物(如菠菜、浓茶、坚果)摄入,配合多饮水,促进结石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