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别名芳樟、油樟、樟树,为樟科樟属常绿大乔木,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及西南地区,是南方常见的园林绿化树种,也是传统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树干、枝叶、果实、树皮均可入药,因含有樟脑、樟醇、柠檬醛等多种活性成分,在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方面具有独特功效,被《本草纲目》《本草拾遗》等古籍记载,至今仍在临床与民间广泛应用。
植物学特征与生长习性
香樟为常绿乔木,高可达30米,树皮黄褐色,纵裂;叶互生,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5-10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离基三出脉,揉碎后有强烈樟脑香气;圆锥花序腋生,花小,绿白色,花期4-6月;核果球形,熟时紫黑色,果托杯状,果期10-11月,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短期-5℃低温,喜酸性至中性土壤,忌积水,多生于山坡、杂木林中或村旁、路边,生长速度快,寿命长,可达百年以上。
中草药香樟的药用价值
香樟以“辛香走窜”为特性,中医认为其性辛、微温,归肺、脾、肝经,具有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等功效,传统医学中,不同部位药用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部位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传统应用 |
---|---|---|---|
叶 | 辛,微温;归肺、脾经 | 发表散寒,祛风止痒,解毒杀虫 | 风寒感冒、关节冷痛、皮肤瘙痒、湿疹、疥癣 |
果实 | 辛,温;归脾、胃、肝经 |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健胃消食 | 胃寒脘痛、腹胀食少、痛经、疝气 |
树皮 | 辛,微温;归肺、脾经 | 祛风除湿,消肿解毒,杀虫止痒 |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皮肤溃疡、疥癣 |
根 | 辛,温;归肺、脾经 | 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 | 风寒感冒、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
传统应用与古籍记载
香樟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本草拾遗》记载:“樟叶,去恶气,中恶邪鬼,霍乱腹胀煮服之”;《本草纲目》详述其“根性温,治风湿骨节疼痛,煎汤洗可风疹瘙痒”;《岭南采药录》提到“果实研末,调涂湿癣,能止痒”,民间常用鲜香樟叶捣烂外敷治疮疡肿毒,果实泡酒治胃寒腹痛,树皮煎水洗浴治风湿关节痛,现代临床则多将其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关节炎、皮肤真菌感染等症,常与其他祛风药、活血药配伍,如与生姜、葱白同煎治风寒感冒,与威灵仙、独活同用治风湿痹痛。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香樟的药用活性成分主要包括樟脑(10%-20%)、樟醇、柠檬醛、丁香酚、黄樟醚及挥发油等,樟脑具有局部麻醉、抗炎、镇痛作用,能缓解关节疼痛和肌肉酸痛;樟醇和柠檬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显著抑制作用,可辅助治疗皮肤感染;黄樟醚有抗真菌和驱虫效果,对湿疹、疥癣等皮肤病有一定疗效,香樟提取物还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其挥发油成分还具有祛痰、平喘作用,可用于缓解呼吸道症状。
使用注意事项
尽管香樟药用价值广泛,但需注意其毒性及使用禁忌:
- 内服需谨慎:香樟含樟脑等成分,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晕、乏力,严重者可导致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内服必须遵医嘱,严格控制剂量(一般叶、果每日不超过10克,根、皮不超过15克),且不宜长期使用。
- 特殊人群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皮肤破损处外用需避免大面积涂抹,以防樟脑吸收中毒。
- 过敏反应:部分人接触香樟挥发油后可能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使用前需做皮肤敏感测试。
- 采收与储存:叶、果宜在秋季采收,阴干保存;树皮、根全年可采,切片晒干,储存于通风干燥处,防潮防霉。
相关问答FAQs
Q1:香樟叶可以直接泡水喝吗?
A:不建议直接泡水内服,香樟叶含樟脑、黄樟醚等成分,内服过量易中毒,需在医生指导下煎汤使用(如取鲜叶10-15克,煎水去渣温服),且剂量不宜过大,一般连续服用不超过3天,若用于外感风寒,可搭配生姜、紫苏叶同煎以增强疗效。
Q2:孕妇能用含香樟成分的外用药吗?
A:孕妇禁用含香樟成分的外用药,樟脑可通过皮肤吸收,穿透胎盘屏障,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尤其孕早期(前3个月)胎儿器官形成期,接触樟脑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或流产,若需治疗皮肤瘙痒等症,建议咨询医生,选用安全性更高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