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多由感冒、鼻炎、鼻窦炎、过敏等引起,中医认为鼻塞多因外邪侵袭(风寒、风热)、肺气不宣、鼻窍不通所致,中草药通过疏散外邪、宣通鼻窍、调理肺脾肾功能,可有效缓解鼻塞不适,以下详细介绍治鼻塞的常用中草药及其应用。
辛温解表药:风寒鼻塞的首选
风寒鼻塞多因感受风寒之邪,肺气失宣,鼻窍不利,表现为鼻塞声重、流清涕、喷嚏、恶寒发热、头痛等,以下辛温解表药能疏散风寒、宣通鼻窍。
麻黄
性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其中辛温之性可开宣肺气,使鼻窍通利,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鼻塞、无汗、头痛,用法:煎服,3-6g,发汗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注意: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过量易致心悸、失眠。
桂枝
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其辛散温通之性能上达肺系,助麻黄开宣肺气,缓解鼻塞,常与麻黄、白芍配伍(如桂枝汤),治疗风寒鼻塞兼有头痛、项强,用法:煎服,3-10g,注意: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者忌用。
紫苏叶
性味辛,温,归肺、脾经,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其气芳香,能上通鼻窍,适用于风寒鼻塞兼有胸闷、恶心、呕吐(如感冒兼消化不良),用法:煎服,5-10g,不宜久煎,以免挥发油损失。
辛温解表药治鼻塞归纳
药物 | 性味归经 | 功效 | 适用症状 | 用法用量 |
---|---|---|---|---|
麻黄 | 辛微苦温,肺膀胱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风寒鼻塞无汗、头痛 | 3-6g,生用 |
桂枝 | 辛甘温,心肺膀胱 |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 | 风寒鼻塞兼头痛、项强 | 3-10g |
紫苏叶 | 辛温,肺脾 |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 风寒鼻塞兼胸闷、恶心 | 5-10g,后下 |
辛凉解表药:风热鼻塞的良方
风热鼻塞多因感受风热之邪,肺失清肃,鼻窍热壅,表现为鼻塞、流黄涕、喷嚏、发热、咽喉肿痛等,以下辛凉解表药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宣通鼻窍。
薄荷
性味辛,凉,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其轻清升散之性能上达头面,疏散肺经风热,缓解鼻塞、头痛,常与金银花、连翘配伍(如银翘散),用法:煎服,3-6g,宜后下,以免挥发油失效;或含服,缓解咽痛鼻塞,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菊花
性味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白菊花偏于清肝明目,黄菊花长于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鼻塞兼有目赤、头痛,用法:煎服,5-10g,泡茶饮亦可。
桑叶
性味甘、苦,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能清肺经风热,缓解鼻塞、咳嗽,常与菊花、杏仁配伍(如桑菊饮),用法:煎服,5-10g,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效果。
辛凉解表药治鼻塞归纳
药物 | 性味归经 | 功效 | 适用症状 | 用法用量 |
---|---|---|---|---|
薄荷 | 辛凉,肺肝 |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 风热鼻塞、头痛、咽痛 | 3-6g,后下 |
菊花 | 辛甘苦微寒,肺肝 |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 风热鼻塞兼目赤、头痛 | 5-10g |
桑叶 | 甘苦寒,肺肝 |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 | 风热鼻塞兼咳嗽、咽干 | 5-10g |
芳香开窍药:通鼻塞的要药
芳香开窍药气味芳香,性走窜,能通诸窍,尤其适用于鼻塞不通、嗅觉减退,多用于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慢性鼻塞。
辛夷花
性味辛,温,归肺、胃经,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为治鼻塞之专药,无论风寒、风热或鼻渊(鼻窦炎)鼻塞均可使用,尤适用于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用法:煎服,3-10g,包煎(因表面有绒毛,易刺激咽喉);或研末吹鼻,每次0.5-1g,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
苍耳子
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功效通鼻窍、祛风湿、止痛,常与辛夷花、白芷配伍(如苍耳子散),治疗风寒鼻塞、过敏性鼻炎鼻塞,注意: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3-10g),过量易致头晕、恶心;血虚头痛者忌用。
白芷
性味辛,温,归肺、胃、大肠经,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其辛香上行,能通鼻窍、止头痛,适用于风寒鼻塞、头痛、眉棱骨痛,常与辛夷花、薄荷配伍,用法:煎服,3-10g。
芳香开窍药治鼻塞归纳
药物 | 性味归经 | 功效 | 适用症状 | 用法用量 |
---|---|---|---|---|
辛夷花 | 辛温,肺胃 | 发散风寒、通鼻窍 | 各型鼻塞、鼻渊、过敏性鼻炎 | 3-10g,包煎 |
苍耳子 | 辛苦温,肺 | 通鼻窍、祛风湿 | 风寒鼻塞、过敏性鼻炎 | 3-10g,注意毒性 |
白芷 | 辛温,肺胃大肠 | 解表散寒、通鼻窍 | 风寒鼻塞兼头痛、眉棱骨痛 | 3-10g |
通鼻窍与补益药同用:慢性鼻塞的调理
慢性鼻塞多因肺气虚弱、卫外不固(如过敏性鼻炎),或脾虚生湿、湿浊阻窍(如慢性鼻炎),需在通鼻窍基础上配伍补益药,标本兼治。
黄芪
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能补肺脾之气,增强卫外功能,减少鼻塞复发,常与白术、防风配伍(如玉屏风散),治疗气虚型过敏性鼻炎鼻塞、遇风加重,用法:煎服,10-30g,蜜炙可增强补中益气效果。
白术
性味甘、苦,温,归脾、胃经,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与黄芪同用,增强补气固表作用,适用于脾虚湿盛、鼻塞流清涕、乏力,用法:煎服,6-12g,炒用可增强健脾燥湿效果。
慢性鼻塞调理常用配伍
- 气虚型(过敏性鼻炎):黄芪15g、白术10g、防风6g、辛夷花10g(包煎),补气固表、通鼻窍。
- 脾虚湿盛型(慢性鼻炎):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5g、苍耳子6g、白芷10g,健脾祛湿、通鼻窍。
中草药治疗鼻塞的注意事项
- 辨证论治:鼻塞需分清风寒、风热、气虚、湿盛等证型,风寒用辛温药(如麻黄、桂枝),风热用辛凉药(如薄荷、菊花),慢性鼻塞需补益通窍同用,避免药不对证加重病情。
- 用法用量:芳香药(如薄荷、辛夷花)不宜久煎;有毒药物(如苍耳子)严格控制用量;儿童、老人、孕妇及体弱者需在医师指导下减量使用。
- 外用方法:除内服外,中草药也可外用,如辛夷花、苍耳子、白芷各10g,煎汤熏鼻,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可缓解急性鼻塞。
相关问答FAQs
问:中草药治疗鼻塞见效快吗?
答:中草药治疗鼻塞的起效时间与鼻塞类型、病程及用药合理性有关,急性风寒/风热鼻塞(如感冒初期),辨证准确后服用辛温/辛凉解表药(如含薄荷、紫苏叶的方剂),通常30分钟至2小时内可缓解鼻塞;慢性鼻塞(如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需标本兼治,通窍药(如辛夷花)配合补益药(如黄芪),起效较慢,需连续服用1-2周逐渐改善症状,若鼻塞持续加重或伴脓涕、头痛、发热,需及时就医,排除鼻窦炎、鼻息肉等器质性疾病。
问:所有鼻塞都能用中草药治疗吗?
答:并非所有鼻塞都适合中草药治疗,以下情况需谨慎或避免使用中草药,并及时就医:① 鼻塞由鼻腔结构异常引起,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腔肿瘤,需手术或器械治疗;② 鼻塞伴高热(体温超过39℃)、黄绿色脓涕、剧烈头痛,可能为急性鼻窦炎或颅内感染,需抗感染治疗;③ 过敏性鼻炎急性发作,鼻塞严重伴呼吸困难,需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物快速缓解;④ 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中草药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药物副作用,中草药治疗鼻塞的优势在于改善体质、减少复发,但对急性、器质性病变需结合现代医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