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金毛狮子”,是民间对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干燥根茎的形象化称谓,因其根茎表面密被金黄色的长茸毛,毛茸茸、蓬松如狮鬃,色泽金黄似锦,故得此名,作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金毛狮子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其“主腰背强关机,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历代医籍对其功效多有论述,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从形态特征来看,金毛狮子植株高大,根茎粗壮横走,直径可达4-10cm,表面密生金黄色长茸毛,毛长可达3-5cm,柔软有光泽,老后逐渐脱落,内部呈棕褐色,可见网状维管束,形似“金毛狮子”的鬃毛,这也是其名称最直观的由来,叶大,纸质,三回羽状复叶,叶柄基部密被同色茸毛;羽片互生,小叶卵状矩圆形,边缘有浅锯齿;孢子囊群生于小叶背面边缘的脉上,囊群盖两瓣形,形似蚌壳,成熟时棕褐色,以下为其主要形态特征的简要概括:
部位 | 形态特征 |
---|---|
根茎 | 粗壮横走,直径4-10cm,表面密被金黄色长茸毛(长3-5cm),老后脱落,内部棕褐,有网状维管束 |
叶 | 大型三回羽状复叶,纸质;叶柄基部密被金色茸毛;小叶卵状矩圆形,边缘浅锯齿 |
孢子囊群 | 生于小叶背面边缘脉上,囊群盖蚌壳形,成熟时棕褐色 |
性味归经方面,金毛狮子性味苦、甘,温;归肝、肾经,其性温能补,味苦能燥湿,味甘能缓,既补肝肾之虚,又祛风湿之邪,为补益肝肾、强健筋骨、祛除风湿之良药,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金毛狮子以“补肝肾、强腰膝”为核心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无力、下肢痿弱、行走不稳等症,如《本草纲目》言其“强肝肾,健骨骨,治风虚”,对于老年人因肝肾亏虚引起的腰腿疼痛尤为适用,其性温而能祛风湿,故对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四肢麻木等症亦有良效,常配伍独活、桑寄生、牛膝等祛风湿、强筋骨药同用,金毛狮子还有固摄下元之功,可用于肾气不固之遗尿、尿频、白带过多等症,如《普济方》中以金毛狗脊配伍杜仲、续断等,治疗肾虚遗尿,外用时,其干燥根茎研末撒布,可收敛止血,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上,金毛狮子内服常用量为10-15g,可煎汤、浸酒或入丸散,炮制方法对药效影响较大:生品以祛风湿、利关节为主,多用于风湿痹痛;砂烫后去毛,可增强补肝肾、强腰膝作用,常用于肝肾亏虚之腰膝酸软,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撒患处,需注意的是,金毛狮子性温,故实热证、阴虚火旺者忌服,如表现为小便短赤、口干舌燥、大便秘结等症者不宜使用,孕妇应慎用,因其温通之性可能动胎。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毛狮子主要含金毛狗脊苷、淀粉、鞣质、挥发油等化学成分,金毛狗脊苷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对关节炎模型有显著抑制作用;鞣质可收敛止血,促进伤口愈合;其提取物还能促进骨细胞增殖,加速骨损伤修复,这为其“强骨”功效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临床研究也显示,金毛狗脊复方制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炎等疾病有较好疗效,能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金毛狮子作为传统中药,以其独特的“金毛”特征和显著的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功效,在中医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古代医家的经验积累,还是现代药理研究的验证,都彰显了其药用价值,但在使用时,需辨证论治,注意禁忌,确保用药安全。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金毛狮子除了“金毛狗脊”,还有哪些常见别名?
解答:金毛狮子在民间和历代医籍中还有多个别名,如“金毛狗”(因其茸毛如狗毛般金黄蓬松)、“狗脊”(简称,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毛狗脊”(强调其茸毛特征)、“金毛狮子草”(部分地区对其植株的俗称,实际指根茎部位)等,这些别名均与其形态特征或药用部位相关,金毛狗”和“狗脊”最为常用。
问题2:金毛狮子和“骨碎补”都是治疗腰膝酸软的药材,两者有何区别?
解答:金毛狮子与骨碎补均能强筋骨、疗腰痛,但功效侧重点不同:金毛狮子性温,偏于补肝肾、强腰膝,兼能祛风湿,主治肝肾不足兼风湿腰痛,症见腰膝酸软、冷痛、遇寒加重等;骨碎补苦温,归肝、肾经,功在补肾强骨、活血续伤,擅长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筋伤所致的腰痛,兼能固齿,用于肾虚牙痛、耳鸣等,简单说,金毛狮子“补多于通”,骨碎补“通补兼施”,且骨碎补活血续伤之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