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葫芦药材有何独特功效与药用价值?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吊葫芦药材为葫芦科植物葫芦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之一,因果实成熟后常悬挂晾晒而得名,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根据果实味道及毒性差异,可分为甜葫芦(甘葫芦)与苦葫芦(药葫芦)两种,二者在性状、功效及安全性上均有明显区别,需加以区分。

吊葫芦药材

性状特征

甜葫芦多呈梨形或长圆形,长10-20cm,直径5-10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光滑或有细浅纵纹,顶端有花柱残基,基部有果柄痕,质坚硬,断面黄白色,内腔中空,附有黄白色瓤膜及扁卵形种子(气微,味淡),苦葫芦则多呈纺锤形或长圆形,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具明显纵沟纹及不规则网状凸起,质地较硬,断面浅黄色,瓤膜较厚,味极苦。

性味归经

甜葫芦性平,味甘,归肺、胃、肾经;苦葫芦性寒,味苦,有毒,归肺、胃经。

功效主治

甜葫芦以利水通淋、清热解毒为主,常用于水肿、黄疸、消渴口干、痈肿疮毒;苦葫芦则长于利水消肿、杀虫,临床多用于水肿、腹水、疥癣瘙痒,但因毒性较强,现代临床已较少内服,多外用。

化学成分

甜葫芦含多糖、氨基酸、维生素(如维生素C、B族)、葫芦素类(含量较低),其中多糖具免疫调节作用;苦葫芦则富含葫芦苦素(如葫芦苦素B、D等),其含量可达0.1%-0.3%,为毒性成分,同时含少量皂苷、生物碱。

吊葫芦药材

采集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连柄剪下,置通风处晾干至外皮坚硬,剖开果实,取出种子及内瓤,将果壳切成块或条状,晒干即可,苦葫芦加工时需避免破损,以防毒性成分渗出,储存时应密闭,防潮防蛀。

用法用量

甜葫芦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吞服,每次1-3g;苦葫芦内服严格控制用量,煎汤1-3g,多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患处。

使用注意

苦葫芦有毒,过量服用可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肝肾功能损害,脾胃虚寒者慎用甜葫芦,孕妇禁用苦葫芦。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显示,葫芦苦素类成分具有抗肿瘤(抑制肝癌、胃癌细胞增殖)、抗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等作用,但毒性机制为损伤肝细胞膜及线粒体,因此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资源方面,葫芦为一年生草本,全国均栽培,适应性强,易种植,资源丰富。

吊葫芦药材

吊葫芦(苦葫芦与甜葫芦)性状与功效对比表

项目 苦葫芦 甜葫芦
基源 葫芦科植物苦葫芦的干燥成熟果实 葫芦科植物葫芦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状 纺锤形,灰黄色,纵沟纹明显,质硬,断面浅黄,味极苦 梨形,黄白色,光滑,质坚,断面黄白,味淡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有毒,归肺、胃经 性平,味甘,归肺、胃、肾经
功效主治 利水消肿,杀虫,用于水肿、腹水、疥癣 利水通淋,清热解毒,用于水肿、黄疸、消渴、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g,外用适量 内服煎汤10-15g
使用注意 有毒,过量致肝肾损伤,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禁用 脾胃虚寒者慎用

相关问答FAQs

吊葫芦药材与普通食用葫芦有什么区别?
答:吊葫芦(苦葫芦)与普通食用葫芦(甜葫芦)主要区别在于味道、毒性及功效,普通食用葫芦味甘无毒,可作蔬菜,功效偏于利水清热;苦葫芦味苦有毒,仅药用,功效以利水消肿、杀虫为主,且需严格控制用量,不可食用,两者在植物来源上同属葫芦科,但品种不同,苦葫芦的葫芦苦素含量高,而食用葫芦几乎不含或含量极低。

使用苦葫芦时中毒了怎么办?
答:若误服过量苦葫芦出现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血尿、黄疸等),应立即停药,及时催吐并就医,可静脉补液促进毒素排泄,同时保肝、对症治疗,严重者需血液净化治疗,日常使用需严格遵医嘱,避免内服过量或长期使用,外用时也需注意皮肤过敏反应。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药材白芍图片展示哪些形态特征?
« 上一篇 今天
冬草作为冬季特色药材,究竟有何独特功效与使用禁忌?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10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