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作为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其种植条件直接影响药材的产量与品质,需从气候、土壤、选种、栽培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科学把控,以下从核心种植条件到田间管理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气候条件:温光协调,忌涝忌旱
山药喜温怕冷,对温度、光照和水分需求有明确区间,适宜的气候是优质高产的基础。
温度:全生育期需积温2500-3000℃
山药不同生育期对温度要求差异显著:发芽期需13℃以上,最适25-28℃,低于10℃则发芽缓慢;藤蔓生长期(展叶至开花)需20-28℃,高于35℃生长受抑;块茎膨大期需15-25℃,昼夜温差大(10-15℃)利于干物质积累,霜冻是山药的“致命伤”,-2℃以下植株受冻死亡,因此需确保霜前完成采收。
光照:充足光照但忌强光直射
山药是喜光作物,全生育期需光照时数1200-1500小时,尤其藤蔓生长期和块茎膨大期,充足光照可促进光合作用,但夏季强光易导致藤蔓叶片灼伤,可通过搭架或间作高秆作物(如玉米)适度遮阴,避免强光直射块茎(防止表皮变褐、木质化)。
水分:耐旱怕涝,生育期“见干见湿”
山药根系发达,耐旱性较强,但块茎膨大期需水量大,忌土壤忽干忽湿,具体需水规律:发芽期土壤持水量60%-70%;藤蔓快速生长期需水增加,持水量70%-80%;块茎膨大期需水最多,持水量80%-90%,但必须及时排水,积水超过24小时易引发根腐病,雨后需及时清沟理墒。
表:山药各生育期温光水需求关键指标
| 生育期 | 温度范围(℃) | 光照时数(小时/日) | 土壤持水量(%) |
|--------------|----------------|----------------------|------------------|
| 发芽期 | 13-28 | 8-10 | 60-70 |
| 藤蔓生长期 | 20-28 | 10-12 | 70-80 |
| 块茎膨大期 | 15-25 | 8-10 | 80-90 |
土壤条件:土层深厚,疏松肥沃
山药对土壤要求极为严格,适宜的土壤环境是块茎正常生长、避免畸形的关键。
土质:砂质壤土为佳,忌黏重土
山药以土层深厚(40cm以上)、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最佳,砂土透气性好、利于块茎膨大,但保肥保水性差;黏土则易导致块茎表皮粗糙、畸形,且易积水烂根,pH值以5.5-7.5中性至微酸性为宜,过酸(pH<5)易引发根结线虫病,过碱(pH>8)则影响养分吸收。
前茬与轮作:忌连作,首选禾本科作物
山药忌连作,连作易导致土传病害(如根腐病、枯萎病)加重,且土壤中微量元素失衡,一般需轮作3年以上,最佳前茬为禾本科作物(玉米、小麦、谷子等),避免与茄科(番茄、茄子)、豆科(大豆、豌豆)轮作,这些作物易感染相同病害,且争夺土壤养分。
选种与种苗处理:优质种源是高产前提
品种选择
药用山药需根据用途选种,如“怀山药”(河南焦作)注重黏液质和多糖含量,“淮山药”(江苏安徽)侧重健脾养胃功效,需选择当地适栽、抗病性强、块茎粗圆的优良品种,避免使用退化或带病种薯。
种薯处理
- 选种:选用芽头饱满、表皮光滑、无病虫害、重量150-200g的块茎作种薯,若种薯过大,可切成25-30g的小块,每块带1-2个健壮芽眼,切口蘸草木灰或多菌灵消毒,晾干后播种。
- 催芽:播种前15-20天,将种薯置于25-28℃、湿度80%-85%的环境催芽,芽长1-2cm时播种,可提高出苗率30%以上,缩短出苗时间。
整地与基肥:深耕改土,重施有机肥
山药根系深扎,需深耕整地为块茎膨大创造空间,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磷钾肥。
深耕与起垄
播前深翻30-40cm,打破犁底层,结合整地每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400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30kg,肥料与土壤混匀后起垄,垄高20-30cm、宽60-70cm,垄间距30cm,利于排水和块茎纵向生长。
开沟防积水
山药怕涝,需在地块四周挖排水沟,沟深40cm、宽30cm,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避免块茎浸泡腐烂。
播种技术: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播种时期
当5cm地温稳定在13℃以上时播种,北方地区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南方地区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地膜覆盖可提前10-15天播种。
播种方法
采用穴播或条播,行距30-40cm、株距15-20cm,每亩播种量300-400kg,播种时种薯或芽头朝上,覆土5-8cm,轻镇压后覆盖地膜(保温保墒),出苗后及时破膜放苗,防止高温灼伤幼苗。
田间管理:精细调控,促控结合
中耕除草与搭架引蔓
- 中耕除草:出苗后浅耕(3-5cm)破除板结,结合除草2-3次,避免伤根;后期人工拔除杂草,禁止使用除草剂,防止药害。
- 搭架引蔓:当藤蔓长至20-30cm时,搭“人”字架(高1.5-2m),每株引蔓上架,及时摘除侧枝(保留1-2个主蔓),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
水肥管理:分期追肥,平衡供水
- 追肥:遵循“前促、中控、后补”原则,苗期(4-6叶)每亩施尿素10kg,促藤蔓生长;藤蔓盛长期(甩蔓期)每亩施硫酸钾20kg+过磷酸钙30kg,促块茎形成;块茎膨大期(7-8月)每亩施高钾复合肥25kg,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2-3次,延缓早衰。
- 灌溉:生育期保持土壤湿润,干旱时小水沟灌,避免大水漫灌;雨季及时排水,严防积水。
表:山药追肥时期、种类及用量参考
| 追肥时期 | 肥料种类 | 用量(亩/次) | 施肥方法 |
|--------------|------------------------|----------------|----------------|
| 苗期(4-6叶)| 尿素 | 10kg | 条施或穴施 |
| 藤蔓盛长期 | 硫酸钾+过磷酸钙 | 20kg+30kg | 沟施 |
| 块茎膨大期 | 高钾复合肥+磷酸二氢钾 | 25kg+0.3%叶面喷| 沟施+叶面喷施 |
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山药常见病害有炭疽病、褐斑病、根腐病,虫害有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斜纹夜蛾等,需采取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策略。
病害防治
- 炭疽病:发病初期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7-10天1次,连续2-3次。
- 根腐病:发病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50ml,重点喷洒根茎部。
虫害防治
- 地下害虫:播种时每亩用辛硫磷颗粒剂2-3kg拌细土撒施,或生长期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灌根。
- 斜纹夜蛾:幼虫期用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喷雾,于傍晚喷施效果更佳。
采收与加工:适时采收,保障品质
采收时期
茎叶枯黄、块茎表皮木栓化时为采收适期,北方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南方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采收前7天停止浇水,便于贮藏。
采收方法
挖深沟(40-50cm),从垄的一端顺行挖掘,避免伤及块茎,采收后剔除病烂薯,按大小分级。
加工
药用山药以干货为主,清洗去皮后,切厚片(0.3-0.5cm),晒干或烘干(温度60-70℃),干燥后含水量控制在12%以下,密封保存,防潮防蛀。
相关问答FAQs
Q1:山药种植中块茎畸形是什么原因?如何避免?
A:块茎畸形主要与土壤条件、水肥管理及病虫害有关,黏重土、石砾土易导致弯曲;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大水漫灌易引发裂果;地下害虫蛀食块茎也会造成畸形,避免措施:选择砂质壤土,深耕细整;生育期均衡供水,忌忽干忽湿;播种时土壤消毒,防治地下害虫;发现畸形薯及时清除,避免消耗养分。
Q2:山药连作障碍严重,有哪些轮作和土壤改良措施?
A:连作障碍主要因土传病菌积累、自毒物质及土壤养分失衡导致,轮作方面,需与禾本科作物(玉米、小麦)轮作3年以上,避免茄科、豆科作物间作,土壤改良措施:播前每亩施生石灰50-100kg(调节pH值,杀灭病菌);增施腐熟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种植绿肥(如苜蓿)翻压入土,增加有机质;或采用太阳能消毒(夏季深翻后覆盖地膜,晒15-20天),可有效减少土传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