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体征,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胆红素染成黄色,中医称之为“黄疸”,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导致湿浊阻遏,脾胃运化失常,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所致,中医治疗黄疸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药材,以下从辨证分型、单味药应用、经典方剂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详细阐述。
黄疸的中医辨证与用药思路
中医将黄疸主要分为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阴黄(寒湿凝滞)、急黄(疫毒炽盛)三大证型,不同证型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各异,用药亦有侧重。
(一)阳黄证:清热利湿,佐以泄下
阳黄多因湿热蕴结肝胆,胆汁外溢所致,表现为黄色鲜明如橘子色,身热口渴,腹满便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常用单味药材
药材 | 性味归经 | 功效 | 现代药理作用 |
---|---|---|---|
茵陈 | 苦、微寒,归脾、胃、肝、胆 | 清热利湿,退黄 | 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酸排泄,抗炎、保肝 |
栀子 | 苦、寒,归心、肺、三焦 |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 | 促进胆汁排泄,降低血清胆红素,抗炎、解热 |
大黄 |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 |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 | 通腑泻热,减少胆红肠肝循环,保肝利胆 |
黄芩 | 苦、寒,归肺、胆、脾、大肠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 | 抑制肝细胞损伤,降转氨酶,抗病毒(如乙肝病毒) |
金钱草 | 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 | 利湿退黄,利尿通淋 | 促进胆汁分泌,溶解胆结石,抗炎、镇痛 |
经典方剂
- 茵陈蒿汤(《伤寒论》):茵陈18g、栀子12g、大黄6g,主治阳黄热重于湿,症见身目俱黄、色泽鲜明、腹满便秘、苔黄腻,方中茵陈为君药,清热利湿退黄;栀子臣药,清泻三焦湿热,引湿热下行;大黄佐使,泻热通便,使湿热从大便而去,三药配伍,共奏清热利湿泄下之效。
-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主治阳黄湿重于热,症见黄疸色泽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不振、苔白腻,方中茵陈配五苓散(茯苓、猪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湿,桂枝温阳化气,共奏利湿退黄、健脾和胃之功。
(二)阴黄证:温中健脾,化湿退黄
阴黄多因寒湿阻遏,脾阳不振,胆汁外溢所致,表现为黄色晦暗如烟熏,脘闷腹胀,畏寒神疲,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常用单味药材
药材 | 性味归经 | 功效 | 现代药理作用 |
---|---|---|---|
白术 | 苦、甘,归脾、胃 |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 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肝糖原合成,保肝、抗肝损伤 |
干姜 | 辛、热,归脾、胃、心、肺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 改善微循环,抗炎,促进消化液分泌 |
附子 | 辛、甘,大热,归心、肾、脾 |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 强心、抗休克,抗炎、镇痛,增强机体代谢 |
茵陈 | 苦、微寒,归脾、胃、肝、胆 | 清热利湿,退黄(与温药配伍可助化湿) | 同前,配伍温药可减轻寒湿阻滞 |
茯苓 | 甘、淡,平,归心、脾、肾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增强免疫力,保肝,利尿,降低胃酸 |
经典方剂
- 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茵陈、白术、附子、干姜、甘草,主治阴黄,症见身目俱黄、色晦暗、畏寒肢冷、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腻,方中茵陈利湿退黄,附子、干姜温中散寒,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共奏温中健脾、化湿退黄之效。
- 茵陈四逆汤(《伤寒论》):茵陈、附子、干姜、甘草,主治阴黄重症,阳气衰微,症见黄疸晦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在茵陈术附汤基础上减白术之燥,增强回阳救逆之力。
(三)急黄证: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急黄多因疫毒炽盛(如肝炎病毒、败血症等),深入营血,内陷心包所致,表现为黄疸迅速加深,色如金黄,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洪大。
常用单味药材
药材 | 性味归经 | 功效 | 现代药理作用 |
---|---|---|---|
犀角 | 苦、咸,寒,归心、肝、胃 |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 解热、抗炎,抗休克,改善微循环(现用水牛角代) |
黄连 |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广谱抗菌、抗病毒,降转氨酶,抗肝损伤 |
板蓝根 | 苦、寒,归心、胃 |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 抗病毒(乙肝、流感等),抗炎,增强免疫力 |
赤芍 | 苦、微寒,归肝、脾 |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 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胆汁分泌,抗肝纤维化 |
丹参 | 苦、微寒,归心、肝、心包 | 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凉血消痈 | 改善肝循环,抗肝纤维化,促进肝细胞再生 |
经典方剂
- 犀角散(《备急千金要方》):犀角(水牛角代)、茵陈、栀子、大黄,主治急黄,疫毒炽盛,高热、黄疸、烦躁,方中犀角清营凉血解毒,茵陈、栀子、大黄清热利湿泄下,共奏清热解毒、凉血退黄之效。
-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主治三焦热毒炽盛,症见高热、烦躁、黄疸、舌红苔黄燥,可加茵陈、赤芍、丹参等,增强清热解毒、凉血退黄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对黄疸治疗的启示
现代研究表明,治疗黄疸的药材多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
- 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如茵陈、栀子、大黄、金钱草等,可增加胆汁流量,促进胆酸、胆红素排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 保护肝细胞:如黄芩、丹参、赤芍等,可减轻肝细胞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肝纤维化;
- 抗炎、抗病毒:如黄连、板蓝根、黄芩等,对肝炎病毒(如HBV、HCV)有抑制作用,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 调节免疫功能:如白术、茯苓、黄芪等,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清除病毒及炎症因子。
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是关键:黄疸病因复杂,需明确中医证型(阳黄、阴黄、急黄)及西医病因(如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等),避免盲目用药,阴黄误用寒凉药(如栀子、大黄)会加重寒湿;梗阻性黄疸需先解除梗阻(如手术、碎石),单纯中药效果有限。
- 药材配伍与炮制:如大黄生用泻下力强,用于热重于湿便秘证;制大黄(酒制、蒸制)泻下力缓,兼活血化瘀,适用于瘀血阻络型黄疸,附子、干姜等温热药需久煎(30-60分钟)以降低毒性。
- 饮食与调护:治疗期间应忌酒、辛辣油腻食物,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黄疸消退。
相关问答FAQs
问:黄疸患者日常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答:黄疸患者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加重肝脏负担,阳黄证宜食清热利湿之品,如绿豆、薏米、西瓜、梨等,忌辛辣、油腻、甜食;阴黄证宜食温中健脾之品,如山药、莲子、大枣、生姜羊肉汤等,忌生冷、寒凉食物;急黄证宜食流质或半流质,如米汤、藕粉、新鲜果汁,保证水分摄入,高热时可给予西瓜汁、梨汁等清热生津,同时需戒烟酒,避免食用加重肝损伤的食物(如霉变食物)。
问:中药治疗黄疸多久能见效?
答:中药治疗黄疸的见效时间与黄疸类型、病因、病程及个体差异相关,一般而言,阳黄证(如急性黄疸型肝炎)若辨证准确,用药后1-2周可见黄疸减退(如巩膜、皮肤黄染减轻,尿色变浅);湿重于热的阳黄或阴黄证,疗程可能需2-4周;急黄证(如重症肝炎)病情危重,需中西医结合抢救,单纯中药疗效有限,疗程较长且预后较差,若用药2周后黄疸无改善或加重,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或明确是否存在梗阻、肿瘤等继发性黄疸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