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衄,又称牙衄、牙宣,是指牙齿或牙龈出血的病症,轻者刷牙、吮吸或咀嚼时唾液中带血丝,重者牙龈渗血不止,甚至自发性出血,中医学对齿衄的认识历史悠久,认为其发病与胃、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内服、外治等多种方法,临床疗效显著。
齿衄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齿龈为手足阳明经循行之所,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肝藏血,主疏泄,齿衄的病变主要涉及胃、肾、肝三脏,病性有虚实之分:
实证
- 胃火上炎:过食辛辣厚味,或饮酒过度,导致胃中积热,火热循经上炎,灼伤牙龈血络,血溢脉外而致齿衄,临床常见牙龈红肿疼痛、出血量多、口臭、便秘、舌红苔黄等症。
- 肝火上炎: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暴怒动火,肝火上逆,损伤牙龈血络,多见牙龈出血、头痛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燥等症。
虚证
- 肾阴亏虚:先天不足,或久病伤肾,或劳欲过度,导致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灼伤牙龈血络,症见牙龈微红微肿、出血量少而反复发作、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
- 气血亏虚: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或久病失血,气虚不能摄血,血溢脉外,症见牙龈淡白、出血量少、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苔白等。
辨证论治
齿衄的治疗需根据病因病机,辨别虚实,分别采用清胃泻火、清肝泻火、滋阴降火、益气摄血等治法,同时结合局部症状灵活用药,以下是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要点:
证型 | 辨证要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加减 |
---|---|---|---|---|
胃火上炎证 | 牙龈红肿疼痛、出血量多、口臭、便秘、舌红苔黄 |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 清胃散(《兰室秘藏》) | 生地、黄连、丹皮、升麻、当归,若出血多加侧柏叶、白茅根;便秘加大黄、芒硝。 |
肝火上炎证 | 牙龈出血、头痛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燥 |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若出血甚加夏枯草、赤芍。 |
肾阴亏虚证 | 牙龈微红微肿、出血量少反复发作、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 |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 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若虚火甚加女贞子、旱莲草;出血加阿胶、藕节。 |
气血亏虚证 | 牙龈淡白、出血量少、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苔白 | 益气摄血 | 归脾汤(《济生方》) |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炙甘草,若出血甚加仙鹤草、三七粉。 |
其他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
- 体针:根据证型选取穴位,实证取合谷(大肠经,清泻阳明热)、内庭(胃经,清胃热)、太冲(肝经,清肝火);虚证取太溪(肾经,滋肾阴)、足三里(胃经,补气养血)、血海(脾经,摄血),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 耳针:取穴神门、肝、肾、脾、胃,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3-5天更换一次。
外治法
- 含漱法:用具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的药物煎水含漱,如金银花、薄荷、甘草煎水(适用于胃火、肝火证);或用五倍子、地骨皮、白茅根煎水(适用于各型齿衄),每日3-5次,每次含漱5-10分钟。
- 外敷法:将马勃粉、白及粉用蜂蜜调匀,涂于牙龈出血处,每日2-3次,适用于出血量少者;或用三七粉、蒲黄粉直接撒于患处,有收敛止血作用。
预防与调护
- 饮食调理: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油炸肥甘之品(如辣椒、白酒、炸鸡),戒烟;胃火证宜食绿豆、苦瓜、梨等清热泻火之品;肾阴虚证宜食银耳、百合、枸杞等滋阴补肾之品;气血亏虚证宜食红枣、桂圆、瘦肉等益气养血之品。
- 口腔卫生: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用力过猛损伤牙龈;定期洁牙,去除牙结石,预防牙龈炎。
-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怒、焦虑,尤其对肝火上炎患者,需调节情绪,防止肝火加重。
- 生活习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尤其肾阴虚患者,应早睡以养阴;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如散步、太极拳等。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齿衄都是“上火”引起的吗?为什么有些人吃了清热药反而加重?
答:齿衄并非单纯由“上火”引起,中医需分虚实论治,实证(胃火、肝火)多因火热上炎,需清热泻火;虚证(肾阴亏虚、气血亏虚)则因虚火或气虚不摄血,若误用苦寒清热药(如黄连、黄芩过量),易损伤脾胃阳气或耗伤阴血,反而加重病情,肾阴亏虚者本已阴虚火旺,再用苦寒药物会进一步耗伤阴液,导致虚火更甚;气血亏虚者气虚不能摄血,清热药会损伤脾胃,使气血生化不足,出血更难止住,齿衄需辨证用药,不可盲目“清热降火”。
问题2:中医治疗齿衄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日常如何预防复发?
答:齿衄的疗程因证型、病情轻重及个体差异而异,实证(胃火、肝火)患者,若辨证准确,用药得当,一般3-5天出血可明显减轻,红肿疼痛缓解,1周左右可控制症状;虚证(肾阴亏虚、气血亏虚)患者因病程较长、体质较弱,需2-3周甚至更长时间调补,才能减少复发。
日常预防复发的关键在于:①坚持辨证调理,如肾阴虚者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气血亏虚者服用归脾丸;②保持口腔卫生,正确刷牙,定期口腔检查;③饮食有节,避免诱因(如辛辣、熬夜);④调节情绪,避免情志过极;⑤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导致牙龈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