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骨藤为萝藦科植物西南杠柳(Periploca forrestii Schltr.)的干燥根及根茎,是传统民间常用草药,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少数民族医药中应用历史悠久,具有祛风湿、强筋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腰膝酸软等症,以下从来源性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炮制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介绍红骨藤药材。
来源与性状特征
红骨藤主产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山区,多生于海拔1500-3000米的山坡灌丛、林缘或石缝中,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净,晒干或切段晒干,即为药材。
药材根茎呈结节状圆柱形,稍弯曲,长5-20cm,直径1-3cm,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向皮孔样突起,栓皮易脱落,露出淡红棕色皮部,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可见放射状纹理,皮部与木部易分离,根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30cm,直径0.5-1.5cm,表面有细纵纹及横向裂纹,断面皮部薄,木部占大部分,气微,味苦、涩,嚼之有砂粒感。
化学成分研究
红骨藤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C21甾体苷类、生物碱、黄酮类、有机酸及挥发油等活性成分,是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基础。
-
C21甾体苷类:为红骨藤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杠柳苷(periplocoside)、去酰基萝藦苷元(deacylmetaplexigenin)、杠柳苷元(periplogenin)等,这类成分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及抗肿瘤等作用,其中杠柳苷是其抗风湿活性的关键成分之一。
-
生物碱类:已分离出的生物碱有娃儿藤碱(tylophorine)、异娃儿藤碱(isotylophorine)、娃儿藤次碱(tylophorinidine)等,娃儿藤碱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及抗肿瘤活性,对多种肿瘤细胞株有抑制作用。
-
黄酮类:含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及其苷类,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改善微循环及保护血管等作用。
-
其他成分:还含苯甲酸、β-谷甾醇(β-sitosterol)、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桉叶素、芳樟醇等)及多糖类物质,这些成分协同增强红骨藤的药理活性。
药理作用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红骨藤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抗炎镇痛作用:红骨藤总苷及生物碱类成分能显著抑制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E2、白三烯B4)的释放,降低炎症组织中的炎性细胞浸润,对角叉菜胶、甲醛等引起的急慢性炎症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能提高痛阈,缓解疼痛,其镇痛作用机制与抑制中枢COX-2表达及调节疼痛相关神经递质释放有关。
-
免疫调节作用:红骨藤多糖及甾体苷类成分可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既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力;又能抑制过度亢进的免疫反应,减轻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损伤。
-
抗肿瘤作用:娃儿藤碱等生物碱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如G2/M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对肺癌、肝癌、胃癌等细胞株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对正常细胞毒性较低。
-
改善微循环与抗骨质疏松:红骨藤总黄酮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其含有的钙、磷及微量元素可促进骨细胞增殖,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对骨质疏松症及骨折愈合有辅助治疗作用。
-
其他作用:红骨藤还具有抗氧化、抗病毒、保护肝肾功能等作用,其提取物对乙肝病毒、流感病毒等有抑制作用,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临床应用
红骨藤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骨关节疾病及跌打损伤等,可单味使用或配伍其他中药。
-
风湿痹痛:症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腰膝酸软、遇寒加重等,常配伍独活、桑寄生、牛膝等,如“红骨藤独活汤”,可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现代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能有效缓解关节肿痛、晨僵等症状。
-
跌打损伤:症见局部瘀肿、疼痛、活动受限,可配伍当归、川芎、红花、乳香等,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内服或外用(捣烂敷患处)。
-
腰肌劳损与骨质疏松:症见腰部酸痛、乏力、下肢无力等,常配杜仲、续断、骨碎补等,补肝肾、强筋骨,改善腰膝功能。
-
痈肿疮毒:症见皮肤红肿热痛、未溃破者,可单味研末外敷,或配伍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炮制方法
红骨藤的炮制方法直接影响其药效和毒性,传统炮制包括净制、切制及炮炙。
-
净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去残茎及须根。
-
切制:润透后切厚片(2-3mm),干燥,得红骨藤片,便于煎煮有效成分溶出。
-
炮炙:
- 酒制:取红骨藤片,用黄酒拌匀(每100kg药材用黄酒10-20kg),闷润至酒吸尽,文火炒干,放凉,酒制可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多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 蜜制:取炼蜜用开水稀释后,拌入红骨藤片,闷润,文火炒至不粘手,放凉,蜜制能缓和苦寒之性,增强润肺止咳作用,用于兼有咳嗽的风湿患者。
注意事项
红骨藤虽具良效,但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用药安全。
-
毒性控制:红骨藤有小毒,其毒性成分主要为C21甾体苷及生物碱,过量或久服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甚至肝肾功能损伤,内服剂量需控制在3-9g,不宜长期连续服用(一般不超过2周)。
-
禁忌人群:孕妇、阴虚火旺(症见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脾胃虚寒(症见腹痛便溏、食欲不振)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用药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皂荚等中药同用;避免与含强心苷成分的药物(如洋地黄、地高辛)联用,以免增加心脏毒性。
-
用药监测:长期服用者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心电图,如出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红骨藤药材快速信息表
项目 | |
---|---|
来源 | 萝藦科植物西南杠柳(Periploca forrestii)的干燥根及根茎 |
性状 | 根茎结节状,表面红棕色,有纵皱纹;质脆,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微,味苦涩 |
化学成分 | C21甾体苷类(杠柳苷)、生物碱(娃儿藤碱)、黄酮类(槲皮素)、多糖等 |
药理作用 | 抗炎镇痛、免疫调节、抗肿瘤、改善微循环、抗骨质疏松等 |
功效 | 祛风湿,强筋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
临床应用 | 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腰肌劳损、骨质疏松、痈肿疮毒等 |
用量用法 |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捣敷 |
注意事项 | 小毒,孕妇禁用,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过量久服,避免与强心苷类药物联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红骨藤和香加皮是同一种药材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答:红骨藤和香加皮并非同一种药材,但来源植物相近(均属萝藦科杠柳属),药用部位和功效有差异,红骨藤为西南杠柳的根及根茎,性温,味苦辛,功偏祛风湿、强筋骨、活血化瘀,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香加皮为杠柳的根皮,性温,味辛苦,有毒,功偏利水消肿、祛风湿,主治风湿关节痛、水肿、小便不利,性状上,香加皮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淡黄,折断有白粉,而红骨藤断面皮部红棕色更明显;化学成分上,香加皮含杠柳毒苷(强心苷),毒性较强,红骨藤以杠柳苷、生物碱为主,毒性相对较低,临床需严格区分,不可混用。
问:红骨藤有小毒,日常使用时如何避免不良反应?
答:避免红骨藤不良反应需做到以下几点:①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内服≤9g),不超量、久服(一般不超过2周);②辨证用药,阴虚火旺、脾胃虚寒及孕妇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③规范炮制,酒制或蜜制可降低毒性,增强疗效,生品毒性较强,避免直接使用;④用药期间观察反应,如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立即停药并就医;⑤避免与强心苷类药物(如地高辛)、藜芦等配伍,减少药物相互作用风险;⑥长期服用者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