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各种胃病药方如何精准选用?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认为胃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脾胃虚弱等因素相关,核心病机在于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日久可损伤脾胃之气阴,或兼夹瘀血、湿热等病理产物,治疗胃病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方剂,以下为常见胃病证型及代表药方:

脾胃虚寒证

主要症状:胃脘隐隐作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空腹时痛甚,进食后缓解,伴有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
药物组成:黄芪15g,桂枝10g,白芍20g,生姜10g,大枣5枚,饴糖30g(冲服),炙甘草6g。
加减应用:若泛吐清水明显,加干姜6g、吴茱萸5g以温中散寒;若腹胀纳差,加陈皮10g、木香6g理气健脾;若便溏日久,加炒白术15g、茯苓15g健脾渗湿。

肝胃不和证

主要症状:胃脘胀满或疼痛,痛窜两胁,嗳气频繁,每因情志不畅加重,伴有胸闷叹息、咽部异物感,舌红苔薄白,脉弦。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药物组成:柴胡12g,陈皮10g,白芍15g,炙甘草6g,川芎10g,香附10g,枳壳10g。
加减应用:若嗳气频繁,加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15g降逆止呕;若口苦咽干,加黄芩10g、栀子10g清肝泻火;若吞酸明显,加黄连6g、吴茱萸3g(即左金丸)清肝和胃。

胃阴不足证

主要症状: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饥不欲食,大便干结,手足心热,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代表方:益胃汤
药物组成: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2g,生地15g,冰糖10g(冲服)。
加减应用:若干呕呃逆,加竹茹10g、枇杷叶10g(包煎)降逆止呕;若大便干结难解,加火麻仁15g、郁李仁10g润肠通便;若胃脘灼痛明显,加白芍15g、甘草6g缓急止痛。

饮食停滞证

主要症状: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臭秽或便秘,舌苔厚腻,脉滑。
代表方:保和丸
药物组成:山楂15g,神曲12g,莱菔子12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连翘10g。
加减应用:若腹胀甚,加厚朴10g、枳实10g行气消胀;若便秘不通,加大黄6g(后下)、枳实10g通腑导滞;若食积化热,加黄连6g、黄芩10g清热燥湿。

湿热中阻证

主要症状: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恶,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代表方:清中汤
药物组成:黄连10g,栀子10g,半夏10g,茯苓15g,陈皮10g,草豆蔻6g(后下),甘草6g。
加减应用:若湿重于热,加苍术10g、厚朴10g燥湿运脾;若热重于湿,加黄芩10g、蒲公英15g清热解毒;若恶心呕吐明显,加竹茹10g、生姜10g降逆止呕。

瘀血停胃证

主要症状:胃脘刺痛,痛处固定,拒按,或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
药物组成:五灵脂10g(包煎),蒲黄10g(包煎),丹参15g,檀香6g(后下),砂仁6g(后下)。
加减应用:若呕血不止,加三七粉3g(冲服)、白及10g化瘀止血;若黑便,加地榆15g、槐花10g凉血止血;若胃痛甚,加延胡索15g、郁金10g活血行气止痛。

常见胃病证型及用药简表

证型 主要症状特点 代表方 核心药物组成
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 黄芪建中汤 黄芪、桂枝、白芍、饴糖、生姜
肝胃不和 胃脘胀痛窜胁、嗳气叹息、情志相关 柴胡疏肝散 柴胡、陈皮、白芍、香附、枳壳
胃阴不足 胃脘灼痛、口干咽燥、饥不欲食 益胃汤 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冰糖
饮食停滞 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 保和丸 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茯苓、连翘
湿热中阻 胃脘灼热、口苦口黏、苔黄腻 清中汤 黄连、栀子、半夏、茯苓、草豆蔻
瘀血停胃 胃脘刺痛、固定拒按、舌紫暗 失笑散合丹参饮 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

注意事项

  1. 辨证精准:胃病证型常相互兼夹(如脾虚兼湿热、肝郁兼阴虚),需结合舌脉、症状综合判断,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
  2. 煎服方法:多数方剂需文火慢煎,解表药、芳香药不宜久煎(如柴胡、砂仁),滋补药宜久煎(如生地、玉竹);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3. 饮食调护:忌生冷、辛辣、油腻、甜腻食物,戒烟限酒,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4. 情志调节:肝胃不和者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配合深呼吸、太极拳等放松疗法。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胃病多久能见效?
A: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证型复杂程度及患者体质相关,一般而言,饮食停滞、湿热中阻等实证,若辨证准确,用药3~5天可缓解症状;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虚证或虚实夹杂证,需调理2~4周方可见效,若服药2周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加重、呕血、黑便等“报警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病变。

Q2:胃病患者日常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A:胃病患者饮食需遵循“温软淡素、定时定量”原则,宜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南瓜、瘦肉粥等,避免生冷(如冰饮、凉拌菜)、辛辣(如辣椒、花椒)、油腻(如炸鸡、肥肉)、甜腻(如蛋糕、巧克力)及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脾胃虚寒者可适当生姜、胡椒温中;胃阴不足者可食梨、百合、银耳滋阴;肝胃不和者需避免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保持情绪稳定。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江西哪里收购药材
« 上一篇 08-31
中医治疗眼花常用哪些中药?如何配伍见效?
下一篇 » 08-3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