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咽痛感冒多因外邪侵袭,肺卫失和,或风热、风寒之邪上扰咽喉,或肺胃热盛熏蒸咽喉所致,临床需根据病因、症状辨证论治,结合内服汤药、外治法及日常调理,可显著缓解症状、缩短病程,以下从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外治措施及日常调护等方面详细阐述。
辨证分型与中医治疗
咽痛感冒的辨证核心在于区分风寒、风热、肺胃热盛及阴虚燥咳等不同证型,针对病因施治,方能取得佳效。
风热犯肺证
症状:咽部红肿疼痛,逐渐加重,吞咽时尤甚,伴发热重、微恶风、头痛、汗出、咳嗽痰黄、口渴欲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利咽解毒。
代表方剂: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穗、淡豆豉、桔梗、甘草、芦根、竹叶)。
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牛蒡子疏风利咽;桔梗、甘草宣肺利咽;芦根、竹叶生津止渴,若发热甚,加黄芩、石膏;咳嗽痰多,加浙贝母、瓜蒌皮。
风寒束肺证
症状:咽部微痛或痒,吞咽时加重,伴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利咽。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甘草、桔梗)。
常用药物:荆芥、防风疏风散寒;羌活、独活解表止痛;柴胡、前胡宣肺止咳;桔梗、甘草利咽,若咽痛甚,加僵蚕、射干;鼻塞流涕,加苍耳子、辛夷花。
肺胃热盛证
症状:咽部剧痛,灼热感明显,吞咽困难,伴高热、口渴喜冷饮、咳嗽痰黄黏稠、口臭、便秘、舌红苔黄厚、脉洪数。
治法:清泻肺胃,解毒利咽。
代表方剂:清咽利膈汤加减(黄芩、黄连、栀子、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桔梗、甘草、玄参、大黄、芒硝)。
常用药物: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胃实热;金银花、连翘、玄参解毒利咽;大黄、芒硝通腑泄热;薄荷、桔梗疏风利咽,若高热不退,加生石膏、知母;咳嗽痰多,加瓜蒌、鱼腥草。
阴虚燥咳证
症状:咽部干燥微痛,干咳少痰或无痰,伴手足心热、盗汗、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多见于感冒后期或素体阴虚者。
治法:养阴润肺,利咽止咳。
代表方剂: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生扁豆、桑叶、甘草、桔梗、玄参)。
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玉竹养阴润肺;天花粉、生扁豆健脾生津;桑叶、桔梗疏风利咽;玄参滋阴降火,若咽痛甚,加木蝴蝶、胖大海;干咳无痰,加川贝母、枇杷叶。
中医外治法
除内服汤药外,外治法可直达病所,快速缓解咽痛症状,常与内治法联合使用。
方法 | 操作与适应证 |
---|---|
含漱法 | 金银花、薄荷、甘草各10g,煎水含漱,每次5-10分钟,每日3-5次,适用于风热、肺胃热盛型咽痛。 |
吹药法 | 冰硼散、锡类散少许,吹于咽部患处,每日2-3次,适用于咽部红肿、溃疡者。 |
针灸放血 | 取少商、商阳穴,常规消毒后点刺放血3-5滴,每日1次,适用于高热、咽痛剧烈者。 |
推拿按摩 | 按揉风池、合谷、曲池穴各1-2分钟,推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100次,每日1-2次,适用于各型咽痛伴头痛、鼻塞者。 |
日常调护与食疗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咽痛感冒期间合理的调护对康复至关重要。
饮食禁忌:忌辛辣(辣椒、花椒)、油炸、肥甘厚味,避免加重咽部刺激;忌生冷(冰饮、西瓜),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生活起居:避风寒,注意保暖,避免汗出当风;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湿度适宜(50%-60%)。
食疗方:
- 风热型:金银花10g、菊花5g、薄荷3g、甘草3g,煎水代茶饮,疏风清热利咽。
- 风寒型:生姜3片、红糖15g、葱白2段,煎水趁热服,疏风散寒。
- 肺胃热盛型:苦瓜100g、绿豆50g,煮汤代茶饮,清泻肺胃热盛。
- 阴虚型:银耳15g、百合10g、冰糖适量,炖服,养阴润肺。
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风寒证忌用寒凉药(如金银花、连翘),风热证忌用辛温药(如麻黄、桂枝),需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 及时就医:若咽痛持续加重,伴吞咽困难、呼吸困难、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或出现扁桃体化脓、颈部淋巴结肿大,需及时排除急性扁桃体炎、咽旁脓肿等疾病,避免延误病情。
- 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人及体质虚弱者,用药需谨慎,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调整方药剂量。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医治疗咽痛感冒一般多久能见效?
解答:见效时间与证型、病情轻重及体质相关,一般轻症(如风热犯肺、风寒束肺)在服药1-2天后,咽痛、发热等症状可逐渐缓解;重症(如肺胃热盛)需3-5天,若配合外治法(如针灸、吹药),可缩短病程,若服药3天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问题2:咽痛期间可以吃补品(如人参、阿胶)吗?
解答:不建议在急性咽痛期间进补,中医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感冒急性期以邪气(风热、风寒等)为主,此时进补易导致“闭门留寇”,使邪气难以外出,加重病情(如咽痛更甚、发热不退),恢复期(症状明显减轻,仍有乏力、口干)可在医师指导下,根据体质选择少量平和补品(如太子参、麦冬),以益气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