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岩,中医学中指发生于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现代医学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中医认为乳岩的发生发展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失常密切相关,其治疗需遵循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扶正祛邪、调和阴阳、分期论治等多种方法,达到控制肿瘤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乳岩的病因病机主要涉及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忧思恼怒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结于乳络;或冲任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或正气亏虚,脏腑功能衰退,邪毒乘虚而入,日久积聚成块,其病位在乳房,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正虚邪实,以肝郁、痰凝、血瘀、正虚为主要病理环节。
中医治疗乳岩的核心原则为“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扶正即调补脏腑、气血阴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即消除痰瘀、毒热等病理产物,控制肿瘤生长,两者需根据患者病程、体质、证型灵活配伍,攻补兼施,具体治疗原则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是中医诊疗的精髓,乳岩的证型复杂多样,临床常见证型及治法方剂如下表所示: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剂 |
---|---|---|---|
肝气郁结证 | 乳房肿块胀痛,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胸闷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 柴胡疏肝散合逍遥散加减 |
冲任失调证 | 乳房结块,经前胀痛加重,月经不调,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 调理冲任,补益肝肾 | 二仙汤合逍遥散加减 |
痰瘀互结证 | 乳房肿块质硬,固定不移,皮肤色暗,舌紫暗有瘀斑,苔白腻,脉涩 | 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 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 |
毒热蕴结证 | 乳房肿块迅速增大,皮色暗红或溃烂渗液,恶臭发热,口干舌燥,舌红绛苔黄燥,脉数 | 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 仙方活命饮加减 |
气血亏虚证 | 乳房溃烂日久,疮面苍白,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心悸,舌淡苔白,脉细弱 | 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 八珍汤合托里消毒散加减 |
临床需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舌脉综合辨证,随证加减用药,如肝郁化火者加栀子、黄芩;痰湿重者加浙贝母、夏枯草;血瘀甚者加三棱、莪术等。
分期论治,动态调整是根据乳岩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未溃期(早期)、溃后期(晚期)不同阶段,治疗各有侧重,未溃期(早期):以祛邪为主,辅以扶正,此时肿瘤多局限于乳房,正气尚足,治疗重在疏肝理气、活血化痰、软坚散结,常用柴胡、郁金、当归、赤芍、浙贝母、夏枯草、山慈菇等药物,配合小金丹、西黄丸等中成药以增强消瘤散结之力,溃后期(晚期):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此时肿瘤多已侵犯周围组织或远处转移,正气亏虚,治疗重在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佐以解毒散结,常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熟地、山茱萸、女贞子等,配合健脾益肾的中成药如贞芪扶正颗粒,改善患者体质,延长生存期。
内外同治,协同增效需注重内服与外治相结合,内外协同,内服汤剂或中成药以调理全身;外治法针对局部病变,如乳房肿块未溃者,可用阳和解凝膏外敷,或用大黄、芒硝、冰片研末醋调外敷以活血散结;肿块溃烂者,可用九一丹、生肌散外撒疮面,提脓祛腐、生肌收口,促进创面愈合。
调摄养护,固护正气是乳岩治疗的重要环节,情志方面,应疏导患者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恼怒,可通过音乐疗法、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焦虑;饮食方面,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多食新鲜蔬果、瘦肉、蛋类,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及雌激素含量高的食物(如蜂王浆、胎盘等);生活起居方面,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根据体质适当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乳岩的中医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定期复诊,评估疗效与毒副反应,中医治疗可作为西医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的重要补充,减轻西医疗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远期疗效。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乳岩是否可以单独使用,还是需要配合西医治疗? 答:乳岩的治疗需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早期患者以手术为主,术后可配合中医治疗以减少复发转移;中晚期患者或无法手术者,化疗、放疗期间配合中医药可减轻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毒副反应,增强治疗效果;晚期患者以中医药姑息治疗为主,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中医治疗不能完全替代西医手术、放化疗等,但可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整体疗效。
问:乳岩患者在中医治疗期间有哪些饮食禁忌? 答:乳岩患者饮食需遵循“辨证施食”原则,总体应避免辛辣刺激(如辣椒、花椒)、肥甘厚味(如油炸食品、肥肉)及“发物”(如羊肉、海鲜、鹅肉等),以免助热生痰、加重病情,肝气郁结者宜食疏肝理气之品,如玫瑰花茶、陈皮;气血亏虚者宜食益气养血之食物,如红枣、桂圆、瘦肉;痰瘀互结者宜食活血化痰之品,如山楂、海带,避免饮酒、吸烟,少食腌制、烧烤类食物,保持饮食规律,少食多餐,以减轻脾胃负担。